史书记载,自战国时期以来我国就有乘龙舟祭祀传统。如今这一习俗虽日渐淡化,但龙舟竞赛却得以保留。昨天,江苏省第十九届运动会群众比赛龙舟项目圆满落幕,无锡市龙舟代表队的健儿们不负众望,获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无锡市龙舟队是首支代表无锡参加群众体育项目的龙舟队。领队胡斌告诉记者,无锡一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龙舟队,也很少有出外参加龙舟比赛的经历;无锡市龙舟代表队从7月初成形,8月中旬队员从零开始训练,仅半个月不到的时间能获得如此好的成绩可以说是奇迹,而这好成绩的背后则是每个队员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满身伤痛的历练。
特训半个月便夺金
“无锡居然有龙舟队了?”在省运会的协调会上,面对其他城市代表队的这句疑问,无锡市龙舟代表队领队胡斌感到十分羞愧,他告诉记者,无锡确实没有龙舟协会也没有属于自己的龙舟队,甚至很少参加对外的比赛。此次,无锡市龙舟队首次参加省运会项目便获得3块奖牌:男子12人龙舟200米冠军,男子12人龙舟500米亚军,男子22人龙舟200米季军。比赛刚结束,所有队员如同被抽光了精气神一样,瘫坐在地上,却满脸的笑容,大喊:“我们赢了”。
此次无锡市龙舟队由鼓手、舵手、划手等38名选手组成,12位女队员,23个男队员,外加鼓手舵手等。这些队员参加过无锡举办的第三届蠡湖全民健身龙舟赛,经过层层筛选而定。队员均来自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20岁出头的学生们。
1995年出生的张书铭是一位专职龙舟教练,这次临时来负责无锡市代表队的训练可说压力很大。“龙舟比赛专业性很强,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划龙舟要靠伸膝和伸髋的力量。而且这次无锡的队员几乎都是‘小白’选手,对如何划龙舟一无所知,且时间只有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可说是任务重时间紧。”
从8月16日开始,无锡市龙舟代表队的队员们就结束了自己愉快的假期,匆匆赶回无锡开始严格的训练。“我们来自全国各地,最远的来自新疆的小城市,从他家到乌鲁木齐要44小时。”龙舟队队长余宁告诉记者,大家都是放弃了暑期来训练。要问有没有想退出的念头?答案是肯定的。余宁坦言,“我们在此之前几乎不知道怎么划龙舟,只是代表学校参加无锡市的比赛时接触了下。被选为无锡市龙舟队队员后,还是感到很荣幸的,可是每天顶着烈日训练,上午从7点到11点,下午从2点半到5点半,每天划龙舟的距离超过40公里,如此大的强度大伙着实有点吃不消,但是我们还是坚持下来了,龙舟精神就是齐心合力,团结一致。”
每天都有队员受伤
翻看龙舟队队员每个人的手掌,布满了水泡、老茧和伤痕。队员张柯来自江阴,他的手掌心几乎都是血泡,他告诉记者,每天握桨得有10小时左右,再加上不停地用力摩擦,手掌心从一开始的疼痛难忍,逐渐结了老茧,但就这样还时常有血泡,一握东西就痛。“短短半个月不到的时间,我们的手都老了几十岁。”女队员黄蓉表示,变黑已经是每个队员的标配了,天天暴露在太阳下训练,包裹再严实也会被晒伤。领队胡斌更是感慨,整个训练比赛过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伤痛”,因为队员人少没有替补,就算队员受伤了也只能硬撑着继续训练和比赛。“每天都有人受伤,到了8月底,受伤的人数有一大半,有时候一天下来大伤就有5个,小伤4个,我看着都心疼。”胡斌告诉记者,肋骨错位、肩膀脱臼、发烧咳嗽都如家常便饭一般。
龙舟比赛中“鼓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鼓手的节奏决定了整个龙舟的速度,随着船行驶速度不断加快,鼓手敲击速度也越来越快,“鼓手很像是一个团队的指针。”无锡市龙舟队的鼓手李家明直到比赛当天,右手还是处于“韧带拉伤”状态,手几乎都抬不起来。胡斌坦言,因为鼓手只有一个,所以他完全不能休息,我们有好几项比赛只能靠他一个人打鼓。当记者问起选择鼓手的标准,在场所有人齐刷刷地说:“瘦”。因为坐在船头很小的位置,又不能因为体重而影响划船的速度和方向,所以鼓手需要瘦小的人来担任,不产生重量。训练了半个月后,李家明的右手、嗓子都处于“崩溃边缘”,他告诉记者,一天十几个小时下来不停地打鼓,到了晚上回房间休息感觉手都不是自己的。至于嗓子,每天训练结束大家伙的嗓子都哑的,“训练喊得太欢乐。”队员们笑着说。
而队员们最自得其乐的时间就是晚上回到房间,帮彼此按摩。一边喊着痛一边继续按摩,队员们感慨,“痛并快乐着”。虽然每天都有不想干的想法,但却放不下团队荣誉感和想赢的信仰。
传统龙舟制作工艺面临失传
端午节赛龙舟是中国人的传统,这项别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运动其实说白了就是划船比赛。胡斌不但是无锡市龙舟代表队的领队,也是无锡市皮划艇协会的秘书长,常年与水上运动接触。胡斌告诉记者,无锡的水上运动项目非常少,虽然条件得天独厚却没有大力发展。龙舟以体育的名义出现是在1976年的香港,此后龙舟竞赛成为现代体育项目,热潮席卷全球30多个国家,并于1980年正式成为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2010年加入第16届亚运会比赛项目。近年来,作为国内最大型的龙舟赛事,中华龙舟大赛在各地的分站赛由原本十几支队伍参加,发展到如今的几十支队伍共同竞技,还登上了央视节目。
“2016年,无锡举办过第一届大型的龙舟比赛,没想到大受欢迎,网上播出仅1个小时就达到170万的点击量。”胡斌说,今年无锡也举办了7场龙舟比赛活动。
近些年来,国外对龙舟比赛的重视度越来越高,爱好者越来越多,现在全世界许多地方都有龙舟锦标赛,有些还是国际性的比赛。可在国内,在现代人忙碌的上下班时间里,更多的是讨论昨天发生的篮球或足球比赛,赛龙舟鲜有被提及。胡斌告诉记者,在几年前的中华龙舟大赛福建站上,中华龙舟协会秘书长余汉桥曾说,龙舟现在在中国实际上开展得好,但产业发展滞后。
“现在一些大的企业,包括服装企业、木材企业、文化开发公司都开始关注龙舟。要把这些企业和我们的项目与协会整合成一个综合体。”胡斌强调。他表示,至少龙舟运动已经不局限于赛事,携程旅游联合百度地图发布的2018年端午小长假旅游出行预测报告显示,“龙舟旅游”火了。赛龙舟是各地市民关注度最高的活动,成了端午节旅游的热门选项之一。
胡斌告诉记着,别看这龙舟如今发展起来了,但也存一些制约龙舟产业发展的问题,例如某些地方传统龙舟制作工艺面临失传的现状。根据龙舟大小不同,要耗费一位工匠大约一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以一艘乘坐23人的龙舟为例,所需要的红椿、楸树、香杉等木材成本大约在2.5万元左右。“以目前的行业现状及市场价格,有工匠表示很难收回成本,费力不讨好。”胡斌说。这其实能反映一些问题,龙舟运动真的如表面一般兴盛吗?像足球运动就从来不会考虑缺少生产足球、球鞋等运动装备的生产厂商,厂家们收益也是十分可观。记者获悉,仅仅依靠一年一度的龙舟赛,工匠已难以维持生计。目前,各地已有一些造船厂实现了工业化生产,并且使用玻璃钢造船,改进了龙舟生产方式。
新闻来源:江南晚报9月4日A11版
原文链接:http://epaper.wxrb.com/paper/jnwb/html/2018-09/04/content_718384.htm?isappinstalled=0&from=group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