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增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青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项目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3人……
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学校牢牢把握人才培养质量这条主线,着眼于打造“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精心组织落实教师的培养与发展。
学校现拥有教职工682人,专任教师483人。通过外引内培,学校教师结构不断完善,专任教师中,博士学位34人,硕士学位307人,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0.60%,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15人,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62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65%。
着力外引,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何谓大学?有大师之谓也。有名师,才有名校,名师是高水平大学的灵魂。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积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引才汇智,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优惠的政策、更加优良的环境,延揽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校工作,不断充实教师队伍,优化教师结构。
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共引进及录用79人(含组织调配),其中正高4人,副高11人,博士研究生4人,硕士研究生65人。近两年,除了常规的教育局招聘和人社局招聘外,我校还积极探索校园招聘和高端招聘的新模式,大大加强了人才引进的自主权,为后期人才引进建立了新的通道。

参加高层次人才招聘会

2018年校园招聘(南师大专场)现场
围绕人才工作的各个环节,学校多次制定、修改及完善了高层次人才配套政策文件,先后出台了《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费管理办法》、《引进高层次人才校外租房补贴暂行规定》、《高层次人才引进相关政策规定》、《高层次人才校外租房补贴规定》等,不断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有效提升了我校人才引进工作的政策吸引力。

着力内培,强化教师队伍发展
在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引培并重,按照“以促发展、提层次、严规范”的目标,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
一次党代会以来,我校积极参加选派教师参加国培、省培各类研修及培训项目。其中,6人参加省高级访问学者或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带头人高端研修,13人参加省高级访问工程师或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1人参加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境外研修,各类教师培训总计169人次。

骨干教师赴英国研修
我校以校训“弘毅”为主题,开设“弘毅教师发展论坛”,旨在打造面向全院教、管、研、学人员成长发展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成为全院教师进行学术交流、切磋教育教学经验的重要园地,成为学校和社会各界互通信息的重要渠道。论坛成立后,学校定期组织教师围绕个人成长、课堂教学、学生管理、师生关系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开展讨论交流,促进大家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加快专业成长。

“弘毅”教师发展论坛开幕式
新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新动力。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每年精心组织新教师参加岗前培训工作,现已经形成“省级—市级—校级”逐级培养的入职教育体系,强化新进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师德师风。持续开展“青蓝工程”,发挥资深教师“传、帮、带”作用。定期开展教师座谈会、教学研讨会等交流活动,搭建平台帮助青年教师提升教学及科研能力。

2017新教师培训:新教师宣誓
百名教师出国(境)计划是我校面向教职工开设的特色出国(境)培训项目。学校每年派二十余名优秀专任教师、辅导员及行政管理人员赴国(境)外研修。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已开设赴台、赴新加坡、赴港等多个研修班,144名骨干教师赴境外研修,成果显著。另外,我校还组织教学系主任、新教师、骨干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提升了教师的专业认知,促进了专业(群)建设,开创学校教学工作的新局面、新思路。

骨干教师赴台研修

骨干教师赴港研修

教学管理干部培训班

校本培训(骨干教师培训)
一次党代会以来,学校大力实施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项目工程。新增国家教学名师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中青年专家1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省教学名师1人,省“六大人才高峰”人才项目1人;省“333工程”培养对象7人;省“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1个、中青年学术带头人7人、优秀青年骨干教师9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市社会事业领军人才3人。教师队伍建设备受瞩目。

学校召开博士座谈会
五年中,学校高层次人才不仅实现了数量上的急增,同时也在奖项层次上有所突破,获得的项目荣誉也从个人项目向团队项目发展,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实现了质变,开启了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新的里程碑。
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人才优势决定学校的发展优势。在“人才强校”战略的推动下,“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日益凸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日渐成熟,成为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进程中的必要保障,不断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实现新跨越、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