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忆六十年代的无锡师范 | ||||
| ||||
我在1960年从南京调来无锡,奉命到无锡师范接替奚凡同志工作,任党总支书记,兼任副校长。至1965年调离锡师到市教育局工作。
时光流逝,日月匆匆,离开锡师转眼已有26年了,但这一时期的许多情景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到职后,我首先去看望了老校长孙荆楚同志,他是一位长者,长期在学校工作,有丰富的教育工作经验,是一位颇有声望的教育家。但是,当时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只能对学校的一些重大问题参加研究决定。一般的日常工作就由副校长徐桃林、薛宏昌和我主持处理。初次见面,孙校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四方的脸庞,戴了一副眼镜,发白的胡须,一派学者风度。虽然身体已经很弱,但还终日手不释卷,阅读古书。他和二个儿子住在钟楼北面的一间平房里,摆了两张床和一张写字桌,已经很拥挤了,许多书籍都堆放在床上、地板上和桌子旁边。生活十分俭朴,小儿子每日三餐都从食堂买回去,从不另加小灶。全校师生都很尊敬他。1965年他因病逝世于锡师任内。
当时学校的领导机构人数不多,比较精干得力。教导处丁玲、唐士莲两同志分任正副主任,丁玲是很能干的,有丰富的组织教育、教学工作经验。1962年增设初中部后,数学教研组长郭世熙调任教导处副主任,分管初中部的工作。总务处主任只有顾召增同志一人。当时全校中师、幼师已有20个班级,另外初中部6个班级,再加教职工全校有一千余人。就是我们这几个同志团结全校教职员工,把学校的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行政管理工作和其他各项工作搞得井井有条。 一、克服自然灾害带来的困难
我初到锡师工作时,恰遇国家遭受三年自然灾害,给当时的生活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粮食、副食品都是定量的,蔬菜每人每天只有三两,这样,近千人的就餐就成了大问题。要使师生们吃饱、吃好,否则师生的教学工作就无法进行下去。解决这个问题实在困难,我们只能从各方面来着手,当然首要的还是发扬党的老传统,认真做好思想政治工作,自然灾害毕竟是暂时的,现在我们还有基本口粮。过去红军爬雪山过草地连一粒粮食也没有。相比之下目前的困难就小得多,经过工作,师生们的政治情绪是饱满的,思想是稳定的。
但是这个问题不只是思想认识问题,“人是铁,饭是钢”。还有一个吃饱肚子的物质问题,因此,当时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的措施:(一)建立生产劳动处,发动师生在校内房前屋后种“十边地”,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又与生物的教学相结合。同时,又在陆典桥办了一个农场,陈达吾老师是场长,高嘉琪为副场长,张越负责种子、农具等。在农场里种了许多山芋,全校学生轮流去农场劳动,培养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的良好习惯。农场每年收获不少,供食堂使用,以补主食的不足。(二)为了搞好生活专门组织了一个由行政干部、教师、学生参加的食堂管理委员会;同时经党总支研究决定,派校团委书记陆金福去任事务长,以加强领导,当时锡师食堂里的炊事员都是一些很有经验的老师傅,他们都能想方设法在烹饪方面下功夫。如姓陆的炊事员就能与大家一起动脑筋,把芹菜的根须洗净后用面粉加调料,油炸成虾形,教师、学生吃得也很高兴。有时还用山芋蒸烂加些米粉做成糕点供应。炊事员谈锡如负责早餐的粥菜,他为了让学生吃好,萝卜干都要用油锅略炒,以免发生肠胃道疾病。因此,当时经过许多同志多方面的努力,终于克服了严重困难,度过了这个艰苦时期。 二、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
锡师是一所有悠久历史的老学校,解放前她在京(宁)沪线上享有盛名,当时称“三师”。几十年来她哺育了成千上万个学生,其中也出了许多著名的学者、专家和政治活动家,如管文蔚、薛暮桥、钱俊瑞、荣毅仁、曾涛、唐敖庆、徐铸成等等。
锡师几十年来经历了一番艰苦奋斗的路程,留下了光辉的革命事迹,在校园操场的东北角有一个平台,这是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恽代英同志当年来校演讲的地方,历年来我们都十分认真地保护这个讲台,籍以对学生进行教育。为了纪念董伯度老师认真的教学精神,在学校东边一角,树立了石碑,并设置了“董园”,以供师生瞻仰。(注:文革期间被毁)此外,为了纪念锡师的创办人、第一任校长顾述之先生,将原阶梯教室定名为“述之科学馆”。以上种种都是表示师生对已故领导人和教师的深切怀念和尊敬,也是为了使锡师的“弘毅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三、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
锡师的教师队伍人才济济,集中了许多优秀的有专业特长的中老年教师。如语文组长王馥孙、卢士锦。卢士锦的书法很有功底,杨福康的语音和儿童文学有深厚的基础,钱一如则专研古典文学、擅长诗词,他学识渊博,人称他是“活字典”。数学组两位女组长郭世熙,陈武当初都是“交大”、“浙大”的高材生。郭世熙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很受学生欢迎。范迪基教师的算术教学法,也有他的独到之处。王省三老师的化学、外语教学严谨,基础厚实。体育、音乐、美术方面有几位是“三师”时代的资深老教师。记得在学校长廊里经常有吴荣康、钱钟钰老师的绘画作品展出,很受师生们的欢迎。程蕴华老师的音乐课也上得颇有特色。有一次,她讲民族乐器“唢呐”,根据小学六年级课本中《吹起金唢呐》一课,结合小学教材教法讲解,还作了民族乐器“唢呐”的介绍。这堂课讲得生动实际,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除了辅导学生练琴,组织课外活动外,还组织了一个大型的“东方红”歌舞节目,演出后受到校内外观众的赞扬。此外,范迪基、陈毓芳、刘一肖三位教师经过调查研究,编撰了小学语文、算术教学法,对改进教材教法教学起了重要作用。当时教学上还有一个特点,各学科的教研组都很注意结合教学自制各种教具,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各组的教师也都注重面向小学。锡师附小就是学生平时进行实习的基地。
回想六十年代学校的教学、教育所以搞得比较顺利,主要是我们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大胆使用,充分发挥个人的专长。
当时党的思想工作不是搞空洞的教条,而是深入下去了解情况,做细微的工作,关心他们的生活,解决他们的困难,把思想工作做到人的心坎上。对于思想问题进行说服教育,对于实际问题则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这样就把全校的教职员工凝聚起来,大家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搞好学校工作。因此,就是在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大家仍然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特别使人难忘的是每天晚间,无论住在校内或在校外的老师都自动到校,各教研组办公室总是灯火通明,有的进行备课,有的批改作业,还有的到学生自修室进行辅导,总要到十点钟以后才去休息,有时就是到了十点以后还要领导再三催促他们才勉强的回去休息。尤其毕业班行将实习时,教师们更是全力以赴,精心指导,如何钻研教材,书写备课教学笔记,一直到试教,总是循循善诱,耐心辅导,当时的学生也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早晚自修校内总是一片书声琅琅。这种动人的情景,至今难以忘却。
六十年代无锡师范学校的情景深深地留在我的脑际,十六字校风,“弘毅”精神一直在激励这我们每一代的师生。八十周年的校庆即将来临,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祝愿母校为四化建设造就更多的人才。 (作者为原无锡师范党总支书记,兼任副校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