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追忆“三师”创建的“洛社乡师” | ||||
| ||||
徐 钜
原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的前身,是原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简称“三师”,即无锡师范)的乡村分校。随着时代变迁,人事沧桑,锡师这一段重要历史恐已鲜有人知。我曾长期在洛师工作过,积累了这方面的资料,乘锡师百年校庆有责任写成追忆文章,留存史料,缅怀先贤,以志永念,也许对于现在如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会有所启迪、裨益吧!
1921年秋,“三师”建校十周年,江苏省教育厅厅长黄炎培在校庆大会上发表了“教育救国”演讲,其中讲到师范学校要办农、工、商科。1922年5月,“三师”奉命增办乡村分校,校址选在无锡县洛社镇。当时,“三师”委派李玉屏先生前去负责筹备,经惨淡经营一年多,在1923年9月办成“三师”分校“洛社乡师”。该分校先后由李玉屏、周凤甸、王引民等为主任,主持分校的办学工作。其中王引民先生原是“三师”的毕业生,后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深造,深受恩师顾卓、陶行知等先生教育思想的熏陶和影响,在治校办学方面,都有较好的实践和体现,突出的表现在所制订的“洛社乡师”的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上:“有乡村小学教师所必具之知识与技能;有自尊自立的精神与自治的能力;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与不畏强御的勇气;有爱好儿童的态度,与愿为群众服务的兴趣;有改良乡村教育以及乡村社会的志愿与决心。”本着这个目标,结合学校实际,认真实践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核心内容的生活教育理论,为发展“乡师”与形成“乡师”特色奠定了基础。
在课程开设方面,除文化课以外,注重教育专业课程,还有好多门农业课程。为了适应乡村小学教育的需要,专设《乡村教育》,学习乡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学生利用假期,将家乡的一所祠堂或庙宇,改建成合乎要求的小学校舍。学了《养蚕学》、《果树栽培》后,要求学生利用学校的蚕室养好一季蚕,在桃园中实地操作,做治虫、施肥、整枝、疏果等工作。整个教学工作“注重基本知识之训练”,“知识与劳作并重,指导与自学参半”。“因学生入学程度之低浅,不敢轻视书本的教学;有见于学非所用之流弊,不得不兼采教学做合一之主张”(王引民《本校之过去与将来》,见《洛社乡师校刊》第二期)。学校还特别重视艺术教育,培养学生有“艺术的兴味”,从事艺术教育的能力。校刊登载过题为“乡村师范与艺术教育”的专题论文,充分论述了“要在乡村服务有兴趣不可不提倡艺术教育;要有劳动的身手不可不提倡艺术教育;要自制教具不可不提倡艺术教育;要改善乡村社会不可不提倡艺术教育;要使学校有生气不可不提倡艺术教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音乐课要教同学既会唱,又懂乐理,还会简单作曲,熟练地弹风琴,个个都能唱弹新歌。美术课上既教素描等基础,又学大众实用美术。其他课上也从本门学科特点出发,充分运用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艺术的陶冶和感染。
在组织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中,坚持“为教而学”,引导学生实行“知行合一”,注重学以致用。为了让学生广泛接触乡村实际,经受教育实践锻炼,在学校附近的浒四桥、端楷桥、司马墩、贝沙桥办了四所单级农村实验小学,由学生运用已学到的文化知识、教育原理,轮流下去分任校长或教师,成为学生长年办乡村小学的实验园地,校部则设立“教育辅助站”,指派有经验的教师加以指导。学校对复式、单班教学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成为“全能教师”,以适应乡村小学的实际需要。学校还设立农场,“为本校学生农事实习之场所,其目的在养成学生勤劳之习惯及栽种饲畜之技术。一切设施,力求与教室功课相联络。全场面积共20.4亩,可供实习之面积,计18亩。内作物区,占地10.5亩,桑园2.5亩,蔬菜园2.5亩,果园及花卉园2.5亩。农具室4间,温室1间,蚕室3间,鸡舍1座”(周锡祯《本校农场概况及进行计划》,见《洛社乡师校刊》第十期。)
当时,学校与江苏教育学院的北夏教育实验区挂钩,设立洛社乡师教学实验区,旨在与当地社会结合起来,联合推动农村社会教育的开展,以达到“征服自然,改造社会”之目的。师生利用课余时间为农民推广、培养良种,举办农余茶社和民众夜校,开办村民医院,组织农村信用合作社,还不定期举行村民同乐会、农村运动会等。结合这些活动,师生到各村庄联络乡民,以了解、熟悉农民,与农民交朋友。
由于办学方向明确,治校谨严,学生勤奋好学,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乡村环境接受活的教育和训练,培养了大批“活的乡村教师”,李伯棠就是突出的代表,后来成为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小学语文教育的专家。还涌现了不少著名人物,有的为国捐躯,成为革命烈士,如李伯敏、邓华等;有的后来成来革命干部或专家学者,如经济学家秦柳方,原驻法国大使、新华社社长曾涛,中国外交协会副会长周秋野,大连理工大学一级教授、应用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徐利治等等,为革命与建设事业作出了贡献。
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1932年夏天,“三师”乡村分校奉命独立建制,定名为“江苏省洛社乡村师范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 (徐钜,五八届校友,原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校长)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