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忆母校 | ||||
| ||||
徐铸成
记得我是1922年15岁那年考入无锡“省立第三师范”的,同时还接到了常州中学的录取通知书。向往当一名教师市我多年的愿望,加之家境贫困,我还是不假思索上了师范。 当时学校就以治学严、学风好博得了社会的称誉。学生勤钻研,苦读书蔚然成风。每天早上早操后都要列队在风雨操场上听校长讲话,除上课外,其他大部分实践在自修室自修。自修室里鸦雀无声,秩序井然。一个星期只有星期天下午方可上街。出校门都得穿校服,高年级同学的校服已洗得发白还补上了补钉,却引以为豪。
全校只有5各班(一个预科班,4个本科班)我们班上宜兴考来就有16人,此外还有从江阴、无锡、苏州、上海南汇来的,大家亲如手足,互相关心。学校开设了国文、读经、博物(生物)、英语、音乐、体育、数学等课程,教国文的钱基博、钱穆先生可称为“国学大师”,后都成为大学的名教授。沈颖若先生是柳亚子先生“南社”的诗友,说一口浓重的吴江话,在读经课上讲解《左传》时深入浅出、生动形象,学生听着竟忘却了下课。至今我还能熟练地背诵其中的“城濮之战”、“曹刿论战”等篇目。我的一点语文基础都是这三位教师给我奠定的。胡碧乡先生教我们博物,上课时谈笑风生,旁征博引,委婉动听,得到同学们的一致好评。正因为这几位老师学识渊博,循循善诱的缘故,我最喜爱上国文和生物这两门课,后来被清华大学录取,这两门课的成绩考得最好。
学校对学生的生活也很关心,吃饭实行分食制,每日一粥两饭,一吃饱为止。中、晚饭二菜一汤,菜虽然不算丰盛,量也不多,但对我们这些从农村来的学生来说,也可称得不错了。我忌鱼虾,我的坐位上标有牌子,每逢吃鱼或虾时。专为我换上肉。当时我班由两名从甘肃来的培训生,比起他们那儿的条件,对这儿的生活觉得心满意足,因此一顿饭要吃上五六碗。 学校对音乐、体育等副科也很重视。因为教师的课桌上都有键盘,虽不能发出声音,但我们按着键盘可以练习指法。体育课要求剃光头,课外经常开展一些球类活动。我在入校前由于营养不良,学习过度劳累,患有贫血症,进校后坚持锻炼,利用每节课之间的15分钟休息时间,来到学校后面城墙下的煤渣路上练习跑步,后来身体逐渐强壮起来。
当时读师范的大部分是穷学生,生活上十分俭朴,星期天下午来到热闹的崇安寺,但从不光顾小吃摊、小食店,只是挤在旧书摊上翻翻书,偶尔也买上几本好书。有时上完体育课,实在感到饿,才从学校的小卖部买一个几分钱的脆饼填填肚子。
我进校的第一年参加了提灯会,后由于曹锟议会贿选,民愤极大,从此取消了这个活动。学校还经常举行演讲会、讨论会,我经常作为班级代表参加。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锡师学生带头在城中公园集合,分几个小分队到各处演讲宣传,我在新北门外的郊区演讲过一次,虽然口干唇焦,但大家的劲头十足。
1951年,我参加赴朝慰问团回国到苏锡常一带传达志愿军的煌辉战绩,特地来到母校,只见校舍大部分都被日本鬼子毁掉,剩下一片废墟,感慨万分。81年我从上海回来参加七十校庆,看到锡师校园呈现出春意昂然、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犹如游子有重新依偎在慈母的身旁一般,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 衷心祝愿母校的师生继续发扬“弘毅”精神,自强不息!
(彭敏根据作者生前录音整理) (作者徐铸成为二五届校友,长期从事新闻教育事业,解放前曾任《文汇报》总主笔、总经理,解放后曾任《文汇报》社长兼总编辑。第一、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代表,1991年逝世)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