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学术研究的摇篮——怀念从教师范的岁月 | ||||
| ||||
郑荣馨
我1966年从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经历“文革”,下乡接受“再教育”,1970年被分配到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1970年10月我去洛师师范报到,当时处于“文革”中,还没有复校,主要是做无锡县的中小学的师资培训工作。1974年,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正式恢复招生。在洛社师范一呆就是30年。2010年调入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后来,无锡师范、洛社师范等学校教育资源整合,合并、升格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可以说,我的青春,我的生命都与师范教育息息相关。我读的是中文专业,在大学学习期间,就比较喜欢钻研语言文字。在工作的这两所学校,我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回想四十多年的流逝岁月,我深深感到,洛社师范、无锡师范是学术研究的摇篮,我的成长,我所取得的一些成绩,离不开学校的良好学术环境。
洛社地处乡村,洛社师范又在镇子北面的田野中,铁路边。洛社师范的工作、生活条件是很十分艰苦的。特别是70年代,无锡到洛社还没有公路,没通汽车。我去报到的时候,连围墙也已荡然无存,操场一片荒芜,周围的农民种上了山芋等农作物。学校全是破旧的平屋,我和七八个教师挤在一间宿舍,学生则十七八个人住一间宿舍。从学校到镇上只有一条狭窄的煤屑路,还要步行20分钟左右。为了建设新校舍,美化学校,教师常常与学生们从停靠在附近河边的船上卸砖,沿着铁路边的小路搬运砖瓦等建筑材料。没有电影、电视,除了节日组织的一些学生演出活动,平时几乎没有什么娱乐活动。上街?一趟来回要花费四五十分钟,再说街上也没有什么好玩的,唯一的一家电影院,顶棚是芦苇编的,设备陈旧落后。我和几位教师是无锡市区人,回家起先是每个月一次,后来两个星期一次,再后一个星期一次。我星期六回家,星期一早上4时起身,步行至工运桥,乘坐5点的溧阳班轮船去学校。记得有一次星期一语文考试,下着雨,轮船客满,我想,一定不能缺席监考,但又实在无法可想,只得冒雨沿着铁路连跑带走,终于在7时25分预备铃响时跨进了校门。
这样艰苦的环境,致使一些分配来的很有才华的年轻老师陆续离开了洛师。我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坚持了下来。现在回想起来,艰苦的环境从另外一方面来看,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好处。首先,艰苦的生活锻炼人,磨砺人。毛泽东同志说过:“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困难的环境培育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使人敢于克服、挑战面临的障碍、困难。其次,枯燥的生活有利于集中精力。没有娱乐活动,我不大喜欢打牌、下棋,又不愿意花费许多时间闲聊,这样所有的时间就可以用来读书、研究、写作。再次,时间上有保证。回家的次数少,在校时间多,中午、晚上就可以充分利用。夜深人静,唯有习惯到似乎已经不可缺少的火车碾压轮轨的声音,伴随着思维在学术的海洋中延伸、展开,这也是一种难以忘怀、难以言传的乐趣。随着学校条件的逐步改善,给我分配了单独的房间,这就更可以提高工作、科研的效率了。最后,体育锻炼给予精力的保证。我在大学时,就养成了天天体育锻炼的习惯。那时候,学校年轻教师居多,早上打拳、跑步,课后打篮球、排球、乒乓球,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洛师的活跃的体育活动强健了体魄,保证了有充沛的精力进行教育科研活动。
洛社师范原来就是无锡师范的分校,两所师范学校本是一家,具有学术研究的深厚底蕴、优良传统。国学大师钱基博、钱穆,著名国画大师家钱松嵒等都在学校做过教师。历史上学生中涌现出众多英才,如原国家副主席荣毅仁、原新华通讯社社长曾涛,著名学者徐利治、薛暮桥、史绍熙、胡福明,著名画家吴冠中等。洛社乡村师范的特有环境,形成了教风、学风朴实、严谨的特色。无锡师范则以“至诚求是,博学自强”作为校风。虽然“文革”期间停办了一段时间,但复校后,一批原来已经分散各处的老教师重新回到了师范。当时还是年轻人的我,深深感受到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科研迎来了蓬勃的春天。师范学校大力进行改革探索,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逐渐多了起来。领导高度重视教育、科研,积极支持教师外出交流学习。我有幸参加了江苏省修辞学会、华东修辞学会、中国修辞学会、江苏省语言学会等学术团体,遇到了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王希杰、安徽大学博士生导师袁晖等不少海内外著名教授,有机会当面请教、共同研讨学术上的问题。我非常珍惜学校给予的难得的学术交流机会,每次总是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梳理自己思考研究中碰到哪些问题,会议期间虚心向著名前辈、学者请教,不放过每次求教的机会。这样,学术视野很快拓宽,较快接触到、摸清楚了修辞学发展前沿的动向和成果,进一步明确了需要研究的课题,大大加快了前进的步伐,并对学术研究作出了中长期规划。“博学自强”的校风鼓舞着、激励着我,在学术研究中,以创新作为科研的生命,热爱真理、追求真理、捍卫真理,不以名人为标准取舍,敢于与权威有理有据地争辩。对修辞学的基本性质、最高原则、发展方向等重大问题发表过多篇论辩文章。王希杰先生在《江苏修辞学三十年》(《毕节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文章中评价道:“郑荣馨大胆探索,勇于提出新见解,敢于进行学术争论。”在争鸣、探讨的同时,也结交了更多学术界的高层次朋友。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在近十年的时间里,成功举办了四次高层次的修辞学研讨会,海内外许多著名学者积极参加会议,为推进中国修辞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贡献,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认可我校在修辞学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所产生的影响。
至今我常怀感恩之心。没有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进行高层次交流,或许至今我还在较低层次的学术圈子里徘徊。在洛社师范期间,我出版了专著《语言表达效果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1996),《语言表现风格论——语言美的探索》(安徽大学出版社,1999);在无锡师范以及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期间,出版了《语言得体艺术》(书海出版社,2001),《语言交际艺术——修辞策略探索》(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这些论著,致力于构建语言表达效果、语言得体、语言表现风格、修辞策略的理论体系,在修辞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著名修辞学家王希杰教授在《语言表达效果论》序中评价道:“从学术角度来说,这也是中国修辞学在90年代里的一个新的收获。”“郑荣馨第一个对这个问题写了一本专著,这本书对于中国修辞学的进一步的发展是有好处的,它将促使我们在表达效果的研究方面走向一个新的阶段。”张德明主编的《中国现代语言风格学史稿》一书中评价《语言表现风格论——语言美的探索》道: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本论述语言表现风格的专著。”“正是基于这样深刻的认识和刻苦的探索,著者终于在吸收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勾画出语言表现风格比较完整的体系。”王希杰先生在《语言得体艺术》序中评价道:“这部《语言得体艺术》是中国修辞学史上第一部得体修辞学著作,也许还是世界修辞学史上的第一部得体修辞学著作呢!其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就是不言自明的了。”《南京师范大学精品课程》评价《语言交际艺术——修辞策略探索》一书道:“在修辞策略问题的研究上,这是一部具有创新性、系统性的著作,对修辞学理论领域的拓展、对指导语言实践都有较大的意义和价值。”另外,主参编《修辞学新视野》、《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等语言修辞学、语文教材著作十余本,发表语言修辞学论文百余篇。有的被人大《语言文字学》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0余篇编入《语言文字学》目录索引。三次获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十次获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山西省晋版优秀图书奖等其他奖项。我也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无锡市优秀科技工作者。这些成绩的取得,真的得益于学校良好的环境、人文条件以及浓郁的学术氛围。
环境条件固然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的影响,但一个人的上进心、事业心也是很重要的。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一代一代教师,为了教育的抱负、学术的理想,努力奋斗,不断取得了辉煌的成果。我们学校现在有着比以往更为优越的环境条件,在这学术研究的摇篮中,年轻一代的老师,理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并付诸实践,持之以恒,奋发有为,茁壮成长,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