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见证无锡师范改革开放三十年 | ||||
| ||||
傅耀良
我是1976年来锡师任教的,至今仍然坚守在锡师的讲台上,我在锡师已工作了35年。我对锡师怀有很深的感情,因为我的青春挥洒在这里,我辛勤耕耘几十年的园地在这里,我熟悉锡师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我个人的职业理想和事业发展与锡师的发展变革密切相关。
在锡师百年发展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当然是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以来的这三十多年。而这正好是我在钖师任教的三十多年,作为一名老教师,我能够见证这一段值得称道、值得总结的学校发展历史。 一、文革后期名校风采荡然无存
我是1976年8月10日到锡师报到的。我进校后见到的是校园内一片凌乱、破败、萧条的景象,毫无生气,名校风采荡然无存。当时,“728唐山大地震”刚发生不到半个月,无锡也在防震抗灾,钖师校园里搭滿了帐篷。
锡师的领导班子当时由“工宣队”当家。工宣队主要负责人尽管个人素质不错,工作能力挺强,也很努力,但由于“大气候”使然,他们执行的是文革时期的极“左”路线,是以“政治运动”来主宰学校的一切活动。学校师生以连队建制,政治活动十分频繁,常常举行批判会、声讨会。
我到锡师后在“大饭厅”里所听的第一场校领导报告是讲“学习辽宁朝阳农学院办学经验”,实际上,这个“朝农”是由“四人帮”一伙刻意树立起来的否定知识、否定知识分子的“教育革命样板”。
当年我对锡师校园的第一印象是:校园很小,只占65亩地,而且还有一部分校舍被别的工厂、校外机构霸占着。校内的教学用房都很陈旧,年久失修。举行师生大规模集会没有专门的会堂,只能挤在一个没有固定座位的大饭厅(即学生食堂),需自带板凳。校园内建筑设施的布局不尽合理,例如,图书馆、小树林等被田径运动场的环形跑道所包围,如果学生在跑道上绕圈跑步,因视线阻档,没有人能看到他跑步的全过程。供上课用的教室东一处西一处,分布相当凌乱,教师要找自已该去的讲台有时会走错门。“述之科学馆”内的理化生实验设备、仪器非常简陋,而且少得可怜。
由于受十年文革的严重冲击,当时锡师的师资队伍配备不齐,教学水平差异显著。其中坚力量是文革前就在锡师任教的一批教师。文革中由锡师自已培养的工农兵学员、师训班学员中有一批人留校任教,作为新生力量补充进师资队伍。当时像我这样从外地调入的教师数量不多。
文革后期的锡师,师范部每年招生人数很少(因为招生指标受限),中学部的学生人数远远多于师范部。我当时刚从安徽池州师范学校调入钖师,只有5年教龄,被安排在中学部任教,担任中一(2)班班主任,教两个班数学。此后在这个年级连续任教5年。 二、改革开放之初重新崛起
粉碎“四人帮”以后,锡师迅速恢复正常教学秩序。薛宏昌重新担任党总支书记兼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是张百川。 学校抓紧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错案,大大激发了广大干部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1978年,新建的5层教学大楼(即现今的弘毅楼)正式落成启用。随后,又增添了一批电化教学设备,充实了图书资料,学校田径运动场重新设计、重新建造,学生宿舍、学生食堂也作了整修,教室布局也作了必要的调整。在不长的时间内,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充分重用一批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后来的一段时期,这批教师为拨乱反正、重振锡师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外,学校还广开渠道,将一批造诣深、业务精的知名教师陆续调入钖师,如史克方(任副校长)、陆修伯、张绣夫、唐去非等。当时教师中的精兵强将绝大多数安排在师范部任教。
从1979年开始,锡师实行“转向”,停招培养初中教师的大专班和全日制中学班,一心一意办好培养小学、幼儿园教师的普师班和幼师班。明确各项工作都必须围绕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
1980年,继文革前首次之后,锡师再次与晓庄师范、南通师范一起被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重点师范学校”。这是钖师重新崛起的重要标志。
拨乱反正的那几年,有一句口号喊得非常响亮,即“把四人帮造成的损失夺回来”。广大师生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一口号。许多教师每天晚上到学校加班,有些教师星期天也到学校加班,寒、暑假期间也有教师到校加班,看书学习,钻研业务,潜心研究教学。学生们的学习劲头也很足,上早读课、晚自修时,教室里的学生人员齐整,个个聚精会神,时而朗读背诵,时而挥笔疾书,学校图书馆每晚灯火通明,学生们忙着查资料,写卡片,记心得……总之,勤奋学习的优良校风又回来了!
我觉得当年中学部的确有一批优秀教师。例如,在由我任班主任的班级先后任教过的一些教师,黄继志(语文),
章晓华(外语),高国强(政治),许洪福(化学),钮佳生(生物),袁鸿俊(物理),孙环盛(体育),陈方璧(外语)等老师。又如,与我同属中学部数学教研组的江荣根、王祖根、刘步芬老师等;与我一起当班主任的郭惠芬、顾志诚老师等。这些老师都是当年锡师中学部教师中的骨干,他(她)们的教学业绩赢得了学生们的充分认可。
在那几年中,老师们尽心尽力,学生们持久努力,锡师中学部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1981年全国高考中,锡师中学部最后一届高中毕业班学生(当时中学学制为5年,读完高二即毕业)取得了良好的成绩。仅高二(1)班就有二十多人顺利升入高等院校深造,其中有些学生还考上了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大、华东师大、暨南大学、南京航空学院等名牌高校,这在无锡师范办学史上是少见的,值得记一笔。 1981年7月,中学部停办。 1981年秋天,锡师迎来了七十周年校庆,同时也迎来了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最好时机。 那年的校庆盛况空前,有数千名历届校友返回母校参加庆典。通过举办校庆系列活动,总结了办学经验,研讨了学校发展规划和蓝图,为学校后来的重新崛起鼓足了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八十年代跨入全国一流 在锡师的百年发展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这一段篇章亮点多多。
在1984年1月召开的首届教代会上,校领导明确提出了“为把无锡师范办成师资队伍高水平,管理工作高效率,毕业学生高质量的全国第一流师范学校而努力”的奋斗目标。
锡师八十年代的发展历程中最大的亮点是“两个首批”,即:在全国1000多所中等师范学校中首批(共6所)试办小学教育专业大专班;首批受到国家教委表彰和奖励。这两大事件是锡师跻身于“全国一流”的重要里程碑。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为了顺应基础教育快速发展的新要求,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000多所中等师范学校中选定少数几所条件较好的学校,试办小学教育专业大专班。在试验取得成功经验之后再加以推广。这项试点工作显然具有开拓性。
1985年,由国家教委选定的北京三师、广州师范、南京晓庄师范、南通师范、无锡师范开始招生,试办小学教育专业大专班。
1985年那一届,锡师最终录取了40人,组成一个班。在我印象中,首届大专班的生源质量是很高的。此后几年(1987年因暂停招生而例外),每年都只招收一个班,以确保生源质量和毕业生质量。
经过几年的努力,我校小教大专班的教学工作逐步走上了正规,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教学体系。首届大专班40名毕业生个个出色。毕业20年之后,该班有5人荣获“江苏省特级教师”的称号,其中有2人(钱阳辉、李伟平)于2009年由江苏省教育厅列入“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来自全省中、小学,共计50名)。后来历届三二分段大专班的毕业生质量也一直保持稳定,多年后也有一些人被评为省特级教师。
我校曾将试办小教专业大专班的经验汇编成册,定名为《面向未来的探索》。这本集子在省内外同类院校中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在八十年代中期,我校对中师班(含普师、幼师)的教育教学改革抓得也很紧。1984年初,省师教处确定我校为课堂教学“大改”单位。学校此后掀起了改革热潮,选定了一批研究课题,开展了一些改革实验,成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由校长室、教务处主持组织骨干教师上大型观摩课,我记得王允镇、陈熙燕、吴凤菊、段海强、顾业青等老师在“第一会议室”先后为全校各学科教师上过公开课,反响强烈。学校还把当时的师一(4)班定为教学改革试点班,由语文老师陈熙燕当班主任,由我教数学,还配备了一些年富力强的教师任教其他学科。
1988年,我校因“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师资方向明确,成绩显著”,受到国家教委首批表彰和奖励,跨入了全国中师系统的先进行列。
1989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三年制中等师范学校教学方案》。江苏省教委把我校列入首批实施新方案的试点单位,对中师课程结构实行改革,突破单一的必修课模式,采用必修课、选修课、课外活动、教育实践四大块有机结合的新教学模式。学习、贯彻《新方案》以后,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有了更多余地,教师的教学更加注重效果和效率,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异常活跃,校园生活更加朝气蓬勃。 四、九十年代实现重大突破 进入九十年代以后,钖师的办学实现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在办学层次的提高上实现了重大突破。1993年起试办五年一贯制大专班,很快就成为新的办学亮点。1996年停招中师班,全部招收“五年一贯制”和“三·二分段”大专班。至1999年在全省中师率先实现大专化。与此同时,办学规模也明显扩大,从九十年代初的二十多个班逐步增加到九十年代末的三十多个班(最多时有39个班)。
在学校的“硬件”建设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按照“切合校情,整体规划,面向未来,适度超前”的原则,加速标准化建设,启动现代化工程,努力实现教育条件、装备的现代化。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九十年代末,我校教师在江苏省小教培养院校各学科中心组任职的有15人,参加编写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专教材(由开明出版社出版)的有9人,参加编写全国中师教材(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有5人,这三项指标当时在全省同类学校中均居第一位。1995年和1998年,我校先后有两名教师荣获全国师范教育系统最高奖项——“曾宪梓奖”。1996年,我校拥有了第一位江苏省特级教师。1999年,我校有了第一位江苏省名教师。到世纪之交,我校有了由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在提高科研水平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全校教育科研工作课题落实,网络健全,责任到人,成果显著。九十年代我校先后承担了《大专程度小学教师培养规格研究》、《中师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其测评办法》、《加强中师科技教育研究》等国家级、省级课题的研究任务,均取得了预期的研究成果,受到了主管部门和有关专家的好评。在由江苏省师范教育研究会、江苏省教委师范教育处举办的两届江苏省“树勋杯”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中,由我校申报的两批研究成果(市级课题《五年制师范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成果集和国家教委立项课题《加强中师科技教育研究》成果集)先后荣获一等奖。
自八十年代中期以后,我校高度重视计算机教育、数学教育和以理化生为主干内容的科技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到了九十年代,我校在理科教育上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特色。计算机学科成为我校的强项,自1995年起一直被确定为全省中师(后来升格为高师)计算机学科中心组的挂靠单位,出任该中心组组长和副组长。数学教师在参加全国和省内师范院校教师论文评比、教育软件评比、教案评比、优质课评比中成绩十分突出,在1998年全国中师数学CAI软件评比中,我校共获得9个奖项,成为获奖最多的学校。1993年以后,全国中师物理、化学、生物、数学教学(或教材)研讨会相继在我校举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会议主办单位和兄弟院校对我校理科教育实力和影响力的认可。 五、进入新世纪迎来新机遇
进入新世纪以来,为顺应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和新要求,锡师人与时俱进,抓住机遇求发展。在各级主管部门指导和支持下,学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自2000年以来的十余年间,无钖师范作为一个办学实体经历了多次重要变迁。每一次重要变迁无一例外地有利于学校自身的健康生存和发展,有利于激发办学活力,增强办学功能,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为地方经济和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多做贡献。
2002年8月,无锡师范与洛社师范合并,组建成为新的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由陈之芥任校长,邹耀良任党委书记),实现了师范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2005年5月,学校成为江苏教育学院无锡分院,并更名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实现了办学层次的升格。2006年10月,无锡高等师范学校与无锡市工业学校合并,实现了职业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2008年,学校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的重要决策,在藕塘职教园投资5亿元新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新校区。新校区占地约400亩,建筑面积约15万平方米,按
“三系两中心”即初等教育与艺术教育系、财经系、创意与软件设计系和图书信息中心、培训中心来进行规划建设。目标是办成一所“具有鲜明教师教育特色、为地方经济和基础教育服务”的综合性高等学校。
百年华诞,是无锡师范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更是我们迈向未来的新起点。愿锡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浩荡洪流中,再创新的辉煌! (作者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教师)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