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终身享用的精神财富 | ||||
| ||||
高瑞泉 回想在锡师学习、工作的岁月,真可谓感念良多,怀恋万分。
粉碎“四人帮”不久,我们——一批经历各异、年岁相差悬殊的同学进入了无锡师范学习。当时正是百废待兴、万象更新的历史转折时期。经历过摧残人才、蔑视知识的十年动乱,突然面对着一个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新时代,同学们都是那么勤勉、奋发、生机勃勃,渴望着将自己培养成社会急需的有用人才。领导和老师们更是兑尽其天职,对学生们热情关怀、严格教育。
张绣夫老师的写作课堪称为其代表。“文革”刚结束,从劫难中走出来的青年人难免受时尚的影响,作文中穿靴戴帽、空言高论的弊病时有发生。针对这种状况,张绣夫老师重在指导实践。他总是强调:文章不是讲出来的,是写出来的,是改出来的。他很少讲一些套头写作理论,要求每人作文的篇数也并不多。但是每篇作文都精心加批,——不是改,改的任务由学生自己完成;并且要求一改再改。我当时自恃有些经历,殊不知第一篇作文发下来,看得自己心惊肉跳,批注虽不太多,却是处处点中了“穴道”。有位在文学创作中已经小有名气的同学被批得更惨,以至于对我说:“我都不敢写文章了”。当然,我们都没有被批得趴下来,而是在张老师的热情严谨的指导下获得了很大进步。
现在想起来,张老师的方法颇类似禅宗大师教人破除迷障的“遮诠”。他只是反复地将各种笔病点破,决不越俎代庖,替人代刀。因为真正的“道”要个人自己体会,并且各人自有特殊的才情格调。运用张老师的方法自然要有真能识文章的眼光,更要紧的是需要一腔热忱。因为它常会招致费力不讨好的后果,学生易犯的急躁病是急着要问到底怎么写。他不像那类讲起来潇洒玄妙、天衣无缝的理论家将写作知识一类课讲得出神入化,但却能悉心指导学生在实践——写作、修改、比较——从中渐渐懂得什么是较好的和更好的,渐渐地能熟练无误乃至巧妙的使唤手中的笔。 所有这些仍常在念中。我相信,母校给我们的教益将成为我们终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作者为七七届校友)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