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回忆母校 | ||||
| ||||
胡福明
锡师三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重要阶段。我是1952年2月到锡师春季班读书的。我于1951年初中毕业后,因家庭贫困,未考高中,一边种田,一边做乡团支部工作。52年春节前,我与初中同学一起上城游玩,才知锡师招收春季班。大家动员我去报考。当时考试在即,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报了名,没能温习功课就参加了考试。未抱录取希望。春节后突然接到锡师的通知,我十分高兴。
锡师三年,是我各方面都迅速成长。如果说小学、初中是启蒙阶段,那么锡师三年是打基础阶段。如果说小学、初中阶段我是不自觉、半自觉的接受教育,那么锡师三年是主动、自觉的受教育。
回忆在锡师的生活,倍感亲切。刚到锡师时,我不安心学习,我在农村参加土地改革时,和一些农村同志结下了很深的情谊,我喜欢同他们在一起。班主任孟佩衡老师耐心地教育我,要我安心学习,提高文化水平,提高思想觉悟,做个对国家人民有用的人。她严肃而亲切的教育,扩大了我的视野,开拓了我的思想。老师的教诲,是终生难忘的,1949年解放以后,我参与了减租减息、土地改革等工作,参加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我热爱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但限于亲身的感受,而理性上的认识是从锡师开始的。游颖、周誓志两位校长,给我们讲社会发展史;濮梦华等老师给我们上政治课;游颖、丁玲等同志给我们上党课,逐渐使我初步理解了社会发展规律,使我认识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也使我懂得了共产党的本质、纲领和任务,因而提高了思想觉悟,并在毕业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锡师具有严谨的学风。老师们知识渊博,各有专长,教学认真,为人师表。我的文化科学知识和自学能力,是在锡师打下基础的。我原来不善于写作文,1955年秋天,我写了一篇记述暑假期间参加水灾救灾的作文,因为是记叙文,照实写,没有渲染,我觉得很平常。但是,吴老师却在课堂上大加表扬,说是内容丰富、生动感人、朴实流畅。由此,我增强了写作的信心。后来,刘老师教我们语文,循循善诱,耐心指导,帮我摸到了写文章的路子,使我终身受用。记得,我还担任过学校黑板报主编,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物理学知识,主要是强可震老师教的。强老师讲课,重点突出,说理透辟,做实验十分认真,对我们要求非常严格。同学们都爱听他讲的课,陈达吾老师教生物,王余祥老师教历史,顾笃怀老师教地理,钱钟钰老师教音乐,张宝瑾老师教体育,都很受学生欢迎。后来成为国画大师的钱松嵒老师,教我们画水墨画、水彩画,极为耐心,非常亲切,还把着手教我们。可惜我缺少艺术才能,辜负了老师的教诲。30年后与钱老多次来往,还常常谈到此事,我向他抱歉,他总是说“各有所好么”。锡师的学生,在教师的教诲下,历来是勤奋的。早上六时起床,运动半小时,自修半小时,从不无故缺课,极少迟到,专心听讲,做好笔记,课后复习,完成作业。晚自修课,寂静无声。那时读书的面很宽,有政治读物、科普读物、文艺作品、历史著作等。锡师三年,我养成了读书习惯,培养了自学能力,这是长期起作用的。至今,几天不读书,就感到失落了什么。 在班上,我请假最多。我家世代种田,土改中分到了两分半田。父亲年老多病,我是主要劳动力。每逢星期六,午饭后我就回家。走20里路,到家后干一会活,星期天劳动一天,星期一回校吃早饭,不误上课。逢到节假日,总是回家种田。夏秋两个农忙季节,都要请假10天左右,回去种田。真有点半耕半读的味道。学校领导与班主任,都理解我,不但帮助我补课,而且还表扬我。1954年暑假安排我参加团市委举办的夏令营,我谢绝了,因要回家种田,游颖校长在大会上表扬了我。锡师的学生,农民子弟多,家境贫寒的多,向以勤劳朴实著称,锡师的领导、老师,向来关怀贫困学生,提倡勤劳朴实的校风。
锡师三年,学习紧张,生活丰富多彩。能歌善舞,人人弹琴,是锡师同学的一大特点。那时常开文艺晚会,由师生演唱。尤其令人难忘的是,同学结伴郊游,足迹遍及惠山、梅园、蠡园、鼋头渚,湖光山色,心旷神怡、记得1954
春期中考试结束,我们三、五同学,漫步到鼋头渚,青山绿水,杂花丛树,蜂飞蝶舞,登山远眺,烟波浩渺,一派春色,至今历历在目。1954年冬,考完最后一门课,我与光裕同学步行到惠山。那里雪后晴天,白云覆盖山坡,我们沿着山涧,迎着寒风,踏着白云,攀坡而上。登上高处,俯瞰无锡,畅谈未来,豪情满怀。锡师,我永远怀念你,永远感激你,在你怀里,我度过了三年青春年华,成长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 学校的年龄愈大、历史愈久,培养的人才愈多,愈是受人敬仰。愿母校—锡师,青春长在!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