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母校,时刻怀念着您 | ||||
| ||||
朱琴蕙
一个人如何立足于社会、走什么样的道路至关重要,而更为关键的是从小受到哪些教育、家庭影响与社会的熏陶。我的一生好像一条小溪中的一滴水珠随波逐浪,被社会的大风大浪吹向大江,融入大海。至今回首往事,衷心感到母校——无锡师范学校,给予我一切:知识、力量、爱情和幸福,为我走上人生正确道路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我生于1933年上海一个底层的贫困家庭,父亲有病,时而做工时而失业。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原来的住所被炸掉,父亲完全失业,母亲给人家洗衣被,微薄收入贴为家用,姐姐当童工,我就无法上学。一、二年级就读于半日制免费学校,三、四年级在一些进步青年办的义务夜校读书,五、六年级时,有幸考入公立闸北小学。但是小学毕业后又没钱上中学,当时有一私立中学校长表示学生优秀可以免费接纳入学,但了解该校校风不佳。也曾想就业、赚钱贴补家用,到一些工厂去应聘,但因只有十五岁,个子又矮小,被拒之门外。正当我面临困境,徘徊之际,闸北小学的教导主任向颖老师鼓励我到无锡,找其父亲向××(当时任高师班地理教员)报名无锡师范学校。这样,1948年底,我一个十五岁的女孩孤身从上海来到无锡,住在向老先生家中,受到亲人般的接待。有幸考上了锡师唯一的一个高师班。入校后了解到同学们均来自江苏省内各县一群学业成绩优秀者,报考锡师的考生有1000多人,只录取了56名学生,而我是唯一来自上海的贫困学生。后来听说,不论本班或高师班同学们均唤我“上海人”、“小辫子”(我留了二条很长的辫子),从此开始了我人生中难以忘怀的十分重要的一段经历。
在学校不仅学文化、学知识,特别是培养了劳动观念,养成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习惯和作风。印象很深的是学会了干农活,当时在学校外靠城墙,我们开垦荒地,种上蚕豆、土豆、西红柿等蔬菜,收获后送到伙房,改善生活。睡的是两层木板床,晚上熄灯时动作敏捷爬到上层倒下就睡,还曾有段时候和师三年级春季班的女同学合住一幢楼上,在地板上大家铺上很单薄的被褥,一个个紧挨着,互相取暖,睡得还很香甜。吃饭时,还有个“小窍门”:入学初期,我时常吃不饱,吃得慢,而且我去添第二碗饭时,装饭的木桶已经空了,但我看到其他同学碗内还有饭。后来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就是同学们在盛第一碗饭时只盛半碗,很快吃完就去添第二碗。以后我也这样做,添第二碗时桶内当然还有饭。在这些生活小节也培养了我们行动要快。记得当时我很愿意去伙房帮厨,可以多吃点饭菜。
194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了,我积极参加当时的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宣传活动,参加无锡市的一些宣传演讲,加入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全国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我毅然报名参军,咬破手指,写上血书以表决心(附上本班十位同学光荣参军照片)。为防止家庭阻止,部队集中到上海乘船出发,我未回家告诉父母。这样我于1950年12月参加了人民解放军,到重庆第二通信学校学习无线电报务。融入到革命大家庭后受党的教育,更坚定了我走革命的路,学知识,学本领,更好地为广大人民服务。1953年8月1日,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5年9月,考入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四年。这样我先后在重庆邮电学校(现邮电大学)、武汉医学院(现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工作、任教。被评为副教授。当我退休前获得了从事教育事业三十年的荣誉证书时,心情无比激动和自豪,有一种如愿以偿的满足感。因为我记得1948年报考锡师时的作文命题为《我的志愿》,当时我选的就是“教师”这一崇高的职业。虽然离开了母校,又参军,上大学,仍然坚守了我的人生目标,遵循了母校的教导,循循教诲,为人师表,为达到目标不断努力,不断耕耘。如今我虽已退休多年,又是一个癌症患者,但我笑对人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重视保持师范生的艰苦朴素的作风和共产党员优秀品德。
至于我的家庭生活,充满了乐趣,和谐美满,这也要感谢母校的。我和老伴李善身是在1957年结婚的。经历国家经济建设得困境,政治运动的冲击,下乡劳动的改造等风风雨雨、坎坎坷坷,我们仍然相亲相爱。按我老伴的说法:“我们是以歌为媒。”当时他是高师二年级甲班学生,担任了学生会歌咏部长,曾到我们班上教唱歌,仅此而已,在校时都没说过一句话,但留下印象。有缘是他参加二野军大进军西南解放重庆,我参军到返校学习也是重庆。从此自1948年相识,到长期通信,相爱结婚成家。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爱好、共同语言,一起回忆母校,回忆往事……
今天,母校迎来了百年寿诞,我怀着一颗真诚的感恩之心,祝愿母校在党的光辉旗帜照耀下,教育路线指导下,坚持百年办校方针,至诚求是,持学自强,弘毅校风,培养出更多、更好、更为优秀的国家建设栋梁之才。 (作者为四八级校友)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