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教衍东林而游于艺 | ||||
| ||||
秦含章
“教衍东林”是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挂在大礼堂上的大横匾,“游于艺”是挂在学生小休息内的小横匾。我于1926年考入当时的“三师”,对此两匾印象极深;迄今已历65年,仍未忘记,赫然在目。
这两个横匾的涵义,留给我的回忆,至少有下列几点:1、入学考试严格。我在无锡杨墅园私立匡村高等小学毕业后,以优秀生报考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记得八月炎暑,有300多人集中在礼堂应考。数学、国文、英文、史地、常识和体格检查,样样都要及格,正取生50名,备取生16名。我以被备取生第9名发榜,时在1925年。当时,军阀混战,张宗昌从山东率兵南下,攻打江苏督军齐燮元。齐挪用了省教育经费,使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不能如期开学。等到当年11月,我才接到第三师范学校的开学通知,负笈进城入学。
2、学校纪律严明。江苏第三师范学校是四年制中等师范教育,专门培养小学师资,提倡尊师重道,师教以德、智、体并重。平时生活纪律严明,白天上课,晚上自修。八人共占一室,两排桌椅,两排书柜各占一个位置。课后都要外出参加体育活动,或做体操,或踢足球。每天上课前,有一刻钟的排队点名。校长陈纶(陈谷岑)、教导主任沈同文、舍监陆小槎、班主任顾介生等也要陪同排队。各班学生由各班主任点名后,有时由陈校长训话,谈些时事,介绍规章,分析问题,安排日程;有时也请高年级学生作专题发言,从多方面激励全校学生上进。每到寒暑假,学生一律离校,不得留校住宿,只有外省籍学生(来自甘肃省的外省留学生)除外。学校纪律严明,学生服从性大,早已形成传统。所谓的“三师精神”,在江苏省内是闻名遐迩的。
3、师资阵容很强。从我的回忆中,亲自接触和受到教益的老师们,读经(论语、孟子)和中国文字学老师钱宾四(钱穆)、国文(中古代)老师傅韧厂、国文(近代)老师蒋锡昌、诗词老师吴小石、训育(社会经济)老师沈同文、音乐和书法老师顾介生、美术老师胡汀鹭、地理老师施之勉,另有物理、化学、体育、手工、英文、博物、历史、教育各专业老师,应有尽有,构成强大的教师队伍,积累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时尚的“东林学派”,所以利用和标榜“教衍东林”作为办学宗旨,也当做“三师”校训。
4、教学设施齐全。作为一所中等师范学校,在设备方面,有学生宿舍楼(一上一下)两栋,可以容纳四班三学生(每班约50名以内)寄宿,从一年级到四年级,轮流进出。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寄宿条件,略有差别,年级愈高,条件愈好,这就激发了吸引力或上进心;有大礼堂,约可容500人就座。学校常邀请社会贤达来校演讲,就利用这座大礼堂,全校师生都可听讲。有时举行学生讲演比赛。每年举行的开学典礼结业典礼,优秀成绩第一名的发奖仪式,也都利用这座大礼堂。我还记得三年级年终考试成绩第一名是钱俊瑞,一年级年终考试第一名是我自己。我们都在大礼堂举行的全校师生大会上,走上讲台去领奖状,博得大家拍手鼓掌数分钟之久;有阅报室兼学生休息室,壁上贴着当日到校的几种报纸,如锡报、申报、时报、时事新报、大公报等,让学生课余自由阅报,学生休息室列有几张桌椅,专供学生会客及练习乐器(吹笛、拉胡琴、弹琵琶之用),室内挂着一块小横匾“游于艺”,就是鼓励学生在音乐方面陶冶性情。我记得老校友音乐家杨荫浏常来校一起演奏,并担任辅导员;有图书室,收藏有各种文集,四书、五经,民国初年出版的有关图书,其中胡适文存,独秀文存最受学生青睐。也有各种杂志,例如“新青年”等,阅读率很高。著名现代文学书刊当然也有收藏,任凭学生借阅;还有专用的图书教室,劳作教室,物理实验室,化学实验室,音乐教室,足球场,大操场,阴雨操场(兼作每天上课前的排队点名、训话、讲话、联谊的场所);也有小医务室,聘有留日医师顾大夫为校医,为学生们就地诊治各种日常病患,也有西药供应;还有教职员宿舍,每人一间平房,供单身住宿和备课之用。例如钱穆先生的宿舍内,有许多线装书,堆满几个书架,自己在教课之余,专门研究和写作中国文化史。在设置学科方面,“三师”注重文史科、数理科、教育科、博物科,都是本科(四年制)。另有附属小学、附属工科、商科、乡村师范分校(校址在洛社乡间)。还设有小工厂、小农场,配合劳作课程,锻炼手脑并用。
5、学力水平高。通过三师本科的正规训练,学生的中文水平普遍较高,能阅读各种古籍,文笔流利,能说会道,艰苦朴素,老实忠诚,很得社会各方的赏识,所以毕业后的就业不会成为问题。张锡昌是三师本科毕业留校,负责附属小学,自己研究“设计教学法”,很有心得。有时也请他来为全校师生介绍经验。黄祥宾是三师本科毕业生,在校专习数理,毕业后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数学系深造,在孙中山奉安中山陵那年,我们曾在南京四牌楼中大校舍内相遇,同学握手言欢,彼此自有所感。后来报载(南京《中央日报》)黄是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后被捕入狱而牺牲)。倪达书是三师本科毕业生,在校喜爱博物学,毕业后乃考入中央大学生物系深造,后又考取中英庚款留学英国,专攻浮游生物,是中国科学院的著名科学家。
1927年,正值国内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战争开始,北伐军进展至江浙一带。第三师范学校奉江苏省教育厅明令,改为无锡中学,取消师范制,也就是学、膳、宿等费必须由学生自己负担。我是一个贫苦农家子弟,无钱可缴,自然不能获得法定的转学机会(由第三师范转入无锡中学),乃去钱桥小学担任小学教员,教高年级的语文课(当时二哥秦柳方担任钱桥小学校长)。伙食由家兄安排,我自己每月可得薪给5元。是年冬天,国立劳动大学登报公告向全国各地招生,半工半读,完全公费,每年并发给制服2套,学、膳、宿费全免,并可以同等学历报考。我和三师同学前去应考的人数约10余人,被录取而上榜的有刘端生、吴士英、杨曾生和我,我们都是同班同学,都以同等学历去应考,而都被录取,这说明在“三师”读完二年课程,其学力可以直接考入大学,和四年制毕业生敢于竞争,而且取胜。
根据以上回忆,可以说明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青年发展成长的重要的阶段,一定要在德、智、体各方面求得全面发展。把基础打好了,学习其他大学课程就会感到应付自如,力可从心。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的教育效果,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我几十年来没有忘记母校的训导,牢牢记着“教衍东林”而“游于艺”! (作者秦含章为二六届校友,食品、发酵工业专家,新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和工业发酵与酿造技术的拓荒者和学术带头人。历任复旦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