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无锡革命青年的摇篮——“三师”、“锡中” | ||||
| ||||
储玉坤
我是五十年前无锡学生运动的直接参加者,曾亲身经历运动的各个阶段,所以体会较深,至今还觉得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可算是无锡革命青年的摇篮,它培养出一批批有阶段觉悟的爱国青年,投入学生运动的熊熊烈火中去,并对无锡学生运动向看正确的和健康的道路发展,起着积极地推动作用。因此,我首先要对“三师”作一简短的回忆。
我是宜兴人,生长在贫苦的农民家庭,地处偏僻,非常闭塞。当我在小学读书升入五年级的时候,摆在自己面前可供选择的出路只有两条:一条是投考不收学费还供给膳宿的第三师范;另一条是毕业后回家务农。第一次大革命后,我到无锡投考时,“三师”停办了,改名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不免有些迷惘和失望,只好怀着无可奈何的心情,报考了无锡中学。但是入学不久,经过一学期的观察,觉得“三师”的优良学风和传统,仍在我们学生之中传播;加以受了大革命的影响,民主自由的思潮,尤其是学术自由的空气,非常热烈,各种组织和团体,如雨后春笋。现在回想起来,有三件事值得予以记述:
第一件事是老师王寅生,在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的陈翰笙(无锡人,一八七九年生,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史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的领导下,组织高年级学生到无锡郊区进行农村经济调查,采用概括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旧中国农村经济的特点,认为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和特点,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所提出的“农村复兴”的不切实际的虚假口号。记得参加农村经济调查研究活动的,有三师的校友钱俊瑞(无锡人,中共党员,著名世界经济学家,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顾问)、薛暮桥(无锡人,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学家,现任国务院经济研究中心负责人)、孙冶方(无锡人,模范中共党员,著名经济学家,已故,曾任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锡昌、秦柳方等。高年级的同学,在农村调查的实践中,尤其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阶级觉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回校后在同学中传播进步思想,使无锡中学的精神面貌起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件事是驱逐国家主义派校长取得胜利。大革命后无锡中学第一任校长王克仁,是一个国家主义派,带了许多国家主义派的教员来接办无锡中学,其中最著名的有胡云翼(文学家,对唐诗颇有研究,著有《唐诗选》,解放后,曾任上海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已故)和刘大杰(作家,解放前曾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著有《中国文学史》,已故),在校内发展组织,公开发行国家主义派的机关刊物《醒狮》,并在暗中极力打击校内的进步势力,因此引起两派的激烈斗争,至1927年12月,全校学生在进步力量的影响下,掀起了一场驱逐校长王克仁的学生活动。王克仁虽然曾企图用开除学生的高压手段来对付风潮的学生,但是“名不正,言不顺”,最后只好向江苏省教育厅提出辞职,嚣张一时的国家主义派也随之销声匿迹。 第三件事是1933年反“会考”运动。江苏省教育厅厅长周佛海别有用心地发布了一道高中毕业会考的“命令”,以“不及格不得毕业”威胁学生,妄图阻扰学生参预政治活动。这对于青年学生来说,不能不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尽管周佛海想以“会考“来束缚青年学生的手脚,但学生并不因此个回到死啃教科书、把救国救民置于脑后。记得1933年初,新的学期开始后,无锡师范高中年级掀起一股学习哲学的热潮。这个学期从宜兴中学转来一位新同学,名叫吴启璋,他同老同学潘卜年等从上海搞来了一大批进步书刊,发起和组织了”哲学研究会“,一面读书,一面组织讨论会、出版墙报,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当时锡师校长陈谷岑看到我们这些学生埋头读书,开会交流学习心得,并出墙报,也认为是优良学风,对此赞赏不止。陈校长没有阻拦我们学习哲学,吴启璋至今还感激他的开明态度。
有了革命理论的指导,才会有革命的行动。张养生和吴启璋终于在中共无锡县委的领导下,组成了共青团无锡支部,领导无锡青年学生运动。不但在锡师继续用“哲学研究会“的名义,展开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并领导一些同学积极参加“反会考”运动;而且还不顾当时无锡的白色恐怖,走出校门,到工农群众中去干实际革命工作,在他们的影响下使不少青年学生投入了革命的洪流。潘卜年、鲍志椿等几位同学,都是在参加革命后不久,献出了他们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当我写到这里时,情不自禁地流出泪来,我们同窗六年,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情同手足,他们的音容笑貌至今仍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的光荣献身,带给我们的不是悲伤,而是激励和鞭策。他们为了革命不顾牺牲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这种伟大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