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难忘当年洛师 | ||||
| ||||
复校之初的洛师,条件很差,生活比较艰苦,我刚到洛师,还曾与同学们蹲在走廊地上吃饭,礼堂盖起能使用后,才到礼堂兼饭厅里吃饭,那时学生宿舍相当拥挤,我就住在有18张双层木床的大集体宿舍,满满的住有36位同学,我是住在最后一个床位的上层,我入学前从事过多种社会职业,因而我与临床的章公达同学经常在就寝后躺在床上悄声谈天说地,而经常读到的是进步小说,谈的是青年学生向往和追求等等。
大部分同学,家庭贫困,行李极为简单。有的同学在冬天的床上没有垫被,还睡凉席,我算是比较“富有”,有一件破大衣,冬天每当有同学上洛社镇,他们轮流穿着这件大衣外出,这几乎成了宿舍内部的同学的“公用大衣”。好在同学们大多在家过惯了艰苦生活,对当时的学校生活,并不觉其苦。在当时的那个环境里,大家朝气蓬勃,同学们除积极参加建校劳动外,课余则活跃在篮球场上,你抢我夺,各显神通。生物老师王子庚矫健的身影也经常在同学之中,在我的记忆里,王老师投篮姿势优美,技巧娴熟,球投得相当的准。我们班上组织了一支篮球队,由向锦江老师取名为“柳浪”队,大概是校旁有座柳浪桥的缘故吧,运动衣上的“柳浪”队标,是由班上的女同学精心缝制的,记得我的运动衣编号是6号,本想把此衣留作纪念,由于原本是件旧衣,穿到50年代末,这种缝有“柳浪”队标的运动衣,已破烂不堪,无奈改作他用。
至使我不能忘怀的还有:学生入校后,每人要领到一把锄头,当我领导锄头后,就在竹把上镌刻上“师一甲徐季良”几个字样。那时,同学们不仅用锄头在菜地除草、松土、挖菜,而且还为修建学校大显身手,清除瓦砾平整土地修建运动场等。锄头柄被我们双手磨得光亮滑溜,锄头伴着同学们的汗水,在重建学校中建功,也锻炼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我对这把锄头怀有特殊的感情。我相信,洛师那时其他同学必定怀有如我同样的感情。在我离开洛师时,我就是用这把锄头,挑起我一床旧棉被和一只破布箱,依依不舍地离开这个令人留恋的学校和那些怀有进步理想、青春焕发的同学们,奔向新的征途。
我到洛师时,正值解放战争的后期,国民党府开始走向败亡。各地学生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争自由的浪潮,风起云涌。同学们在革命浪潮的召唤下,再也不能安坐课桌了,学生思想异常活跃,不可遏制地向往光明,追求民主、自由,那时,在地下党领导下,通过传阅进步书刊,传播进步思想,我们争取团结同学迎接解放。同学们不顾学校的控制,活跃在田边、操场、宿舍、食堂,还有那时校舍东侧校工阿林的小屋里,满怀激情,纵论时政,出壁报,办刊物,开时事座谈会和传唱进步歌曲,以及在进步老师的组织、支持和导演下演出。进步同学的群体,为其后洛师建立发展地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同学中传播进步思想的种种活动,得到学校里思想进步,崇尚正义的老师默许,引导和支持,其中就有教我们语文的向锦江老师。
回忆洛师求学时代的这些琐事,好似我又回到了当年充满朝气的青年时代,当年同学、老师们的身影,又浮现在我脑海,我怀念他们。我们当年的追求的,今年已基本实现,现正在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啊,难忘当年的洛师! (注:本文作者徐季良,系我校五〇届校友。)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