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回忆求学时代的母校 | ||||
| ||||
我是于1925年8月进校去学,于1928年7月毕业、离校的,在校三年。进校的校名为“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农村分校”,至1927年7月,学校改组改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区无锡中学乡村师范科。改组前分校主任为宜兴人李玉彬先生,改组后为江阴人王引民先生。教导主任前后两任都为江阴人蒋世刚先生。学制三年。共设有三班。毕业一班,招收新生一班。对学生不收学费,并免费供给膳宿。入学学生,系江苏各县的农村青年,毕业后介绍到省内各地农村小学充当校长和教师。
母校创立未久,规模尚小,教学设备较简陋:有校舍平房两排,每排十多间。前排为教室、教师办公室,西部为食堂,后排为师生宿舍,西部为厨房,与前排食堂接近。所有图书室、仪器室、医疗室,都尚简单或未备。校舍东侧为农场,约亩许,南面为体育场,外圈有围墙,另设有附属小学二部,第一部在校西侧,主任初为秦柳方,后为张书城。第二部在钱桥镇藕塘桥,主任为丁健人。当时学校规模虽小,却校风优良,学生学习空气甚浓,勤俭朴素相效。课后及假日,多数人在校安静地洗衣、扫除、做作业或谈心、娱乐等,很少出游。洛社镇虽近,从未见有谁进过饭店或酒馆。人人有日记、读书札记,班班有壁报,农事实习日程表等。体育活动最感兴趣的是打篮球。组织省篮球队,有空就打,无场不看。出去比赛,大多胜利归来。校内举行过两次文艺比赛,有历史老师严少陵主持,记得第一次赛题为《一个可怜的兵士》,第二次赛题为《农民协会宣告》。进步教师除严少陵外,还有金坛人教我们国文的王晋三。1927年“4·12”事变后,即不见他在校,正值暑假时,他忽然来信给我,叫我打开他的木箱,把箱内所有《新青年》报刊一齐烧毁,不久,他病逝家中,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老师。
当时江苏省共有五所师范学校,每所都设有农村分校。曾一齐在我校举行过学校研讨会,《申报》有载。平时学校常邀请名人来校演讲,后还出版了演讲集,为了丰富应届毕业生的教学经验,除去附小实习三个月外,还曾组织我们去南京晓庄师范参观见习一星期,去栖霞师范参观两天,再去苏州第二农业中学参观访问了二、三天。
由于毕业出去做教师的两班同学工作成绩较好,很受社会称许欢迎。轮到我班应届毕业时,所有40余名同学,早被各地小学预聘一空。
弹指一挥间,匆匆七十年。看到今天的母校兴旺发达,不禁为之欢欣鼓舞,我以耄耋之年,垂垂老兮,回忆起那段难忘的学生时代,忽而使我年轻;暮年壮心,我仍要为社会贡献余热! 祝母校万古长青! (注:本文作者赵玉龙,写于1993年。赵玉龙,系我校二八届校友。)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