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洛师求学生活片段 | ||||
| ||||
(一)
我原名徐泉涌,是江苏省沙洲(今张家港市)东莱乡人,生于1920年9月。父亲是木匠,家境贫困。我10岁时父亲不幸去世,生活更加艰难,靠伯父的资助我才上小学。1934年我高小毕业一心想继续求学,可是家境贫困又不允许。这时,得到老师的指点,我考进了洛社师范。当时校名称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办的是四年制简易师范科,招收六年制高小毕业生,培养目标为乡村小学教师。在当时,报考这所学校绝不比今天报考名牌大学容易。因为入学后全部是公费待遇,连吃饭都不花钱,所以当时沪宁线一带以至苏北地区,凡是从高小毕业出来家境贫寒的子弟们,大多乐愿报考这所学校。每年应试人数都有好几百人,但只录取一个班(45人),入学竞争的剧烈程度可想而知。当年我有机会进入洛社师范,是我一生的重要转折,否则我很可能跟随伯父去学做木匠了。
无论怎样,个人的命运毕竟是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临近深秋,战争的烽火逼近无锡地区,洛社师范不得不宣告解散。那时,我和四位同班同学(储雨田、周福征、吴金坤、龚富春)已来不及返回家乡,于是结伴同行,从洛社开始跋涉,取道溧阳、高淳、芜湖向内地(皖、鄂一带)流亡,从此各自走上了抗战时代的生活与学习之路。 记得当年离开洛师母校前,王引民校长吩咐财务处给我们每个学生发了五块钱,至今我还能清晰的想起当年老师和同学们离校时的满脸愁容和无言以对的情景,也许可以用“国破家何在,秋深草木衰”的诗句来表达大家当时的心情吧! (二)
虽然那都是五十多年前的事了,但我还是乐愿回忆那段在洛师求学的岁月。我在洛师安静地读了三年,增长了许多知识,形成了初步的人生理想:毕业后能做一个自主于社会的小学教师或者当一个出色的小学校长,并能利用业余时间去钻研一些自己喜受的数学。 记得当年教我们语文的有张久如、周滨臣和庞翔勋三位先生。他们都很有学问,讲课十分认真,对学生要求也严。有时偶尔发现有不专心听讲的学生就要当场教训一番,所以一般同学对老师们都很敬畏。
庞先生的老同学陆新球先生当时担任我们的物理课和生物课,对学生特别热心。有一次我在物理学试卷中用定积分做了一道题,他很高兴。陆先生对当时的师范不开设英语课认为是件憾事。他在与我交谈中了解到希望深造的志向,每周安排几个晚上为我补习英语。至今我还是怀有对陆先生的感激之情。
当年教我书法的是庞建候老先生。他是历史课教师,讲起中国历史来,学生们总是听得津津有味,乐而忘饥。我们每天中午有半小时练习书法的时间。一次他来到教室,看到我学写《颜鲁公字帖》,就耐心地教我如何执笔,如何下笔等基本功。此事至今我仍记忆犹新。 我的同班同学闵叔骞、唐祥麟两位酷爱美术,都把许多课余时间化在绘画上。他们当时在易鹤翔老师指导下,已能画出可供全校展览的中国山水画。现今闵叔骞已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教授,我每次到南京时都必定和他会面。 (三)
全校师生每星期一早晨要参加“总理纪念周”活动(即纪念孙中山先生例会)。纪念周上常常邀请校内外老师或名流做学术讲演,这些讲演内容都是深入浅出,破能使听者获得教益的。我还记得体育老师陈晋初先生有一次讲了“英国幽默大师肖伯纳的成就和故事”,还有庞建候先生讲了“日本西园寺公望的事迹”等等。高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社会义务,有时要派到洛社镇民众文化馆去做文化教育宣传工作,记得我在一年级时,就跟随高年级的老大哥羊宗秀同学到镇上去见习如何开展文化教育工作的方法。
当年我们的学生会组织也是比较活跃的,不但请老师做指导,办定期墙报,而且还举办全校讲演比赛会,记得我们班级曾经主办过一次关于“民主与独裁究竟孰优孰劣”的辩论大会。事先在同学中酝酿组成两个阵容,一方专为民主辩护,另一方则为独裁辩护。每方选出数名代表,各自准备论点和材料,然后到大饭厅(当时兼做礼堂)轮流讲演,互相辩论。此种机会能活跃学生的思想,锻炼辩论的口才。 (四)
当年洛师充满自学气氛,图书资料室藏书虽不算丰富,但已足够供学生们自由借读了。平时考试次数是不多的,所以学生都有足够的课外时间可以自行支配。我在二、三年级时就阅读了《数学的趣味》、《微积分大意》、《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绿绮女士文选》、《萍踪寄语》、《算学家的故事》、《世界名人传》等等。 当年的洛师同学中,后来确实是出了不少人才的。究竟原因除了招生入学是注重选优的因素之外,我认为最重要的关键还是由于在校学习时注意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毅力。我后来能考进西南联大继续深造,以至在数学研究领域取得一批成果,这与在洛师求学时打下的基础和初步形成的能力是分不开的。
现今我已73岁了,回忆起五十多年前在洛师求学时代的种种情景,仍然历历在目,并且情不自禁地还要感谢当年老师们的教导之恩。而今母校已步入新的历史时代,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沪宁铁路洛社镇。作为一个老校友,我衷心祝愿母校为祖国培育大量的教师精英不断作出新的贡献! (注:本文作者徐利治,由徐南昌整理于1993年,未经本人审阅。徐利治,系我校三七届校友。)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