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忆先父李玉彬和三师分校往事 | ||||
| ||||
我和先兄季开(1913.4—1985.2)于1923年秋就读于无锡石塘湾孙氏小学,翌春转至洛社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分校附属小学(三师分校附小),我读三、四年级,1925年秋考入锡城三师附小读高小。三师分校是洛师前身,所以我两兄弟就充为洛师的“准校友”了。
先父李玉彬玉1922年创建三师分校,并任主任。关于先父生平及三师分校初期的史料,知者已不多,提供这方面的点滴资料,亦我应尽之责,父亲李希文,子玉彬,以字行;晚年铭文“玉洁冰清”。江苏宜兴湖父人。生于1883年,1946年6月因脑溢血症在故里逝世,终年63岁。湖父县是山区,清末民初为穷乡僻壤,文化不发达。父亲幼年家境贫寒,在家乡读私塾,学习刻苦认真,曾考上第二名秀才,其后负芨游学上海龙门师范,师承于著名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小学、即语言文字学)家朱香晚老先生,得益甚深,常在我辈前感念朱老的教诲不忘师恩。毕业后应三师校长顾述之先生(1872~1938)聘教授语文,先后历十余年。他曾赴日本考察教育事业;并在洛社筹建三师分校。嗣后有在苏州中学任教;在宜兴中学任校长五年;再次执教于锡中。他除编写多种教材以外,还出版有《字别一览》、《书简规范》等专著。父亲还写得一手好字,我们经常为他铺纸磨墨,为其友人书联题幅。
玉彬公的事业心甚强,执着于教育工作凡四十余年,培养出不少进步青年,常资助贫困勤学的有为学子;致力于发展桑梓教育,也很重视家庭教育。他对于我们子女很严格,但重说服鼓励而非常苛刻严厉。他以身作则,要求我们记日记和记账;工作、学习都要有计划、提高效率。他深恐子女幼年在家容易娇惯,也不利于独立生活的锻炼,所以我们兄弟妹六人都是从初小起被遣送在外就读。父执对他一生的评价是思想进步的知识分子。先父平时沉默言,潜心研究学术和工作,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同情革命,热爱祖国。在重要时刻,能有明确的政治表态,1925年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灵车南下,路过洛社不停。父亲率领三师分校师生和我们,到洛社火车站路祭,并宣讲中山先生革命业迹,谴责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罪恶。“八•一三”前夕,曾亲口对我说:“国民党既不抗日,又贪污腐化,决无前途,日后治国者,非共产党莫属。”足见其政治思想深有远见。
1922年,江苏各省立师范为了培养农村小学师资,先后在乡村创办师范分校,招收高小毕业的年长青年,学制三年。三师校长陈谷岑先生(1887~1970)商请父亲在无锡洛社的农村地带创建三师分校,并任主任。父亲欣然应命,积极筹划、殚精竭虑,历尽辛劳。分校校舍及实习农场均须新建,先父及其几位同事周密研考,选定洛社火车站东南数百米处靠近铁道北侧为校址,昼夜设计布局,兼程兴建校舍,购置必备的教学用品及家俱,历时半余年,初具规模。1923年3月,洛社新校舍落成,即由石塘湾迁往上课。至此,三师分校正式建成。1924年2月又在分校附近成立附属小学。建国后我曾多次路经洛社,每次在火车上翘首寻觅母校旧址,但因车行甚速,一次也未看到,常引以为憾。今年秋若得恭临母校七十庆典,乃属万幸。
在石塘湾筹建三师分校期间,我们多次随去洛社办事的父亲和老师们沿铁道徒步往返于两地。三师分校校舍紧靠铁路,从便道下去,沿学校白色围墙走约百米右拐,即到校门。校门旁有间“门房”(今称传达室),院内左右是两排平房,前半列是各科室办公室,后半列是教职员宿舍。庭院种植花木,边旁有一行竹篱长廊,紫藤、茑萝等绕柱而上,煞似一条宁静花径。后院是数间学生集体宿舍,我们每日也常来此与大哥哥们(我们对分校学生的爱称)玩耍。 三师分校的学生,来自农村,年龄较大,家境一般比较清贫,在家就勤于农事劳作。他们都是寄宿生,多能自己拿着扁担,挑起铺盖来上学,父亲常对于我俩兄弟赞扬三师分校的学生能吃苦耐劳、认真学习、奋发自强、要我们好好学习他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实事求是、诚信待人的优良作风。当年农民世代备受剥削,子弟容易接受革命思想。因此三师分校的革命学生特多。其中突出的是秦运章(柳方)同志,他品学兼优,早年参加革命,后来成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三师分校上学时,就能著书立说,和父亲很接近,写了书还请父亲作序介绍。
三师分校聘有不少名师,例如王晋三、吕芮农、李宣洁、李惠南、小贾先生等。校风纯正朴实,治学严谨,重视乡村教育和乡土教育,经常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师生关系非常融洽。王晋三先生戴一副很深的近视眼镜、待人诚恳可亲,负责学校的重要工作。吕先生总是笑容满面很和霭,善于谆谆教导,对我们的教育也很关心。李宣洁先生教语文(当年称“国文”),教学法很好,读文抑扬顿挫、讲解生动活泼,一课书教下来学生基本上会背了。他才气横溢,善文善艺,会演话剧、会唱京戏、大鼓,还写得一手好字。先父也教语文和文字学,教学逻辑性强、讲解透彻,联系实际,深入浅出。每次改完作文,都要约同学前去,当面加以讲评;对错别字还从文字学理论来说明错写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讲得十分深刻。他后来撰写的《字别一览》等著作,实际上是他平时科学研究的结晶。小贾先生教美术和劳作,也通英语。记得一个深秋的中午,有一白俄沿铁路经洛社,饿的要命,狼狈不堪;但无人懂得他讲话,还是小贾先生与他对话,才给他煎两三个荷包蛋,饱餐一顿称谢而去。
学校对农业课程教学和科研、实习、极为重视,延聘日本留学生李惠南先生为农业教师,在学生宿舍后侧开辟了一块很大的实习农地约有两三公顷(几十市亩)之广;好像没有工农,都由学生耕种操作。一年秋天,我们小学生也到田边帮着摘收大豆荚,回来剪去两头,煮成盐水毛豆荚,味道好极了。还有一个冬天,田里种着青菜,常有野兔来偷窃,我和大哥哥们一起围捕到一头惊恐疲惫,只躲藏一个头的灰兔;烹调后我也分到一小碗,其味之美,后来从未再吃过。一年夏天,我们也被组织起来,制作捕虫网,搜捕昆虫,制作标本,饶有趣味。1924年江浙军阀战争后,水稻螟虫为害猖獗;李先生与东南大学农学院治螟专家邹钟琳先生合作进行科研工作,防治螟害,成效卓效,农民获益匪浅。
1927年,北伐军进驻南京,江苏中等学校大改组,第三师范改为无锡中学,分校改为锡中乡村师范科(锡中乡师)。学校改组,校长易人。先父亦应苏州中学校长汪懋祖先生之聘,到苏中任教;不久又出任公立宜兴中学,多有建树,在锡宜一带颇有声望。
父亲在三师分校共历五年(1922年春至1927年春),他勤于教学,劳于校务,思想进步,俭朴求实,团结友爱,清正廉明,一件穿了十年的旧长衫仍不舍弃,对贫困奋学的青年,则常慷慨解囊,义无反顾,故深受师生爱戴。分校历经沧桑,建国后发展极速,现已成为规模大、具特色、颇负盛名的洛社师范。值此七十周年之际,瑾将先父事迹和旧时母校见闻写成此篇,以志纪念!但以年代久远,错失难免,敬乞校友诸公指正。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