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原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大事记 | ||||
| ||||
1922年 5月,省公署指令“三师”所在学区之乡村,添办农村师范学校,校址定在无锡县洛社镇,校舍未落成时,暂借石塘湾孙氏“积善堂”为临时校舍,招生开学。受“三师”陈纶(谷存)校长之聘,李玉彬出任“三师分校”主任。 是年秋,分校暂开一个班,招收高小毕业生就读二年制简师。 1923年 1月,“三师”委派魏水心着手筹建校舍。 3月分校校舍落成,“江苏省第三师范学校农村分校”(简称“三师分校”)正式挂牌招生。 1924年 2月,在洛社附近成立附属小学,四级单班一室,教员二人,学生48人。 1925年 2月,附属小学改名为“三师分校实小第一部”。 3月,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灵车南下,路经洛社不停。李玉彬率领三师分校及附小师生到洛社火车站路祭,并宣讲中山先生革命事迹,谴责帝国主义和军阀的罪恶。 1927年 1927年,“三师”委派周凤甸主任主持学校工作。 6月,“三师” 被改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简称“锡中”,前期师范改为初中,后期师范改为高中师范科,另添高中普通科;农村分校改为乡村师范科,其附属小学改为实验小学。 9月,全国实行大学区的教育体制,中学师范合并,“江苏省立无锡中学”又被改称为“国立中山大学第四大学区无锡中学”(简称“锡中”),农村分校随之亦改名为“无锡中学乡村师范科”(简称“锡中乡师”)。 1928年 1928年开始,编印《锡中乡师》半月刊,刊载乡师办学实况,前后共刊印23期。 1929年 9月,大学区体制停止试行,学校改名为“江苏省立无锡中学乡村师范科”,仍简称“锡中乡师”。“锡中”委派王引民主持“锡中乡师”的全面工作。 1931年 11月20日,在苏锡常学生联合会支持下,在学生运动领导人史红钧等带领下,学校一百多名学生赴南京请愿,要求当局北上抗日,收复失地。 1932年 10月,省教育厅实行师范独立制,分校奉命单独设校,始定名为“江苏省立洛社乡村师范学校”(简称“洛社乡师”),王引民任校长。学校培养目标为:有改良乡村教育,原为群众服务之兴趣,具有必要知识与技能的乡村小学教师。 1933年 1933年,洛社乡师制定《救国教育实施方案》,利用各科教学灌输救国知识,培养救国技能,锻炼身体,唤醒民众,提出了“卧薪尝胆誓雪国耻”、“锻炼身体准备救国”等口号。 1937年 11月25日,无锡沦陷,学校被迫搬迁前洲,借黄石街华氏宗祠上课,后又搬迁到张镇桥上课,校舍遭日机炸毁后,被迫停办。 1938年 1938年春,校长王引民带领部分师生,随沪宁线中等学校赴沪,在租界内继续办学,全称为“江南联合中学师范部”,对内仍称“洛社乡师”。 1946年 1946年夏,省教育厅委派潘仁(辑山)为校长,主持复校事宜。同年招收简师一年级两个班,二年级一个班,三年制师范科一个班,短期师范科(一年)一个班,学生近150人。由于校舍毁于战火,只得借洛社张镇桥小学上课,宿舍借用停业的茧行旧房。师生在炸毁的原校址上,清除瓦砾,平地填沟,抬土运砖,劳动复校。经过一年努力,终于建成了两排简易的教学、生活平房,建造了兼作膳堂的礼堂。 1947年 1947年夏,新招师范一年级两个班,连同升入二年级的一个班共三个班;新招简师一年级三个班,连同升入二年级的两个班和升入三年级的一个班,简师共有六个班。中师办在洛社校本部;简师分设在张镇桥小学称二部;分设在浒泗桥东附小分部称三部。不久,校舍逐步扩建,才将二、三部迁回洛社。 1949年 5月5日,苏南行署军管会教育处派刘定汉、谢天乐、钱之昱接管学校,刘定汉同志任组长。 8月,教育处又委派过骏、王慕茵(均为中共党员)来洛师,建立校务委员会,潘仁为主任,过骏任副主任,主持学校工作。党对学校实行“维持改造”的方针,全校秩序井然。 9月,按苏南苏北行政区的划分,校名改称“苏南洛社乡村师范学校”,政府派苏南行署秘书贾祖珊同志任校长。 1950年 11月,抗美援朝爱国运动在全国开展后,洛师学生在庄严的国旗下宣誓,写血书,表决心,要求去抗美援朝前线,保家卫国;留校学生,坚持上课,勤奋学习,参观工厂,参加贫下中农诉苦会,到农村进行宣传、演讲、演出。 1953年 1953年,夏际清任校长,同年学校建立党支部,由夏际清兼任支部书记。 1953年9月,苏南、苏北行署撤消,校名更改为“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简称“省洛师”),成为省属中等师范学校。 1955年 8月,简师最后一届学生毕业,9月起全校均是中师班。 1957年 1957年“反右”,学校个别教师错划为“右派”,严重挫伤了教师的积极性。 9月,潘善之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朱军任副书记。 1958年 1958年“大跃进”,比例失调,学校发展过快,影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秩序和教育质量。 1960年 1960年,国民经济遇到暂时困难,为贯彻“调整、充实、巩固、提高”的八字方针,学校班级锐减,教师大批调出。 1962年 是年秋季开学,学校只剩下一个中师班,两个小教轮训班和函授部。 9月,周瑾瑜任副校长兼支部副书记,主持学校工作。 1964年 10月,省教育厅指令在泰州师范和洛社师范作为全省试点,改办“耕读师范”,学生“社来社区”,国家不包分配,学校相应更改校名为“江苏省洛社耕读师范学校”。 1965年 1965年夏,耕读师范第二次招生。 1966年 1966年,吕茂康任校长兼支部书记。 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即停课闹革命。 1967年 1967年春,解放军来校“支左”,帮助学生军训,开展“复课闹革命”。 1968年 4月,学校成立“革委会”。 8月,耕读师范首届学生毕业,工宣队进驻学校。 12月,耕读师范第二届学生毕业。 1969年 2月,学校“奉命”停办。一些教师被迫下放农村劳动,大部分教师调到中小学任教。校产校具无偿调拨到无锡县六所民办中学,校舍成了公社“三菌厂”、“饲养场”、“五金厂”和县跃进运输社疏散年老社员的“休养所”。 1970年 1970年7月到1972年12月,无锡县文教局借学校旧址办“五·七师训班”,由唐涵德主持学校工作。 1973年 2月复校,严守真任校长,唐涵德任校党支部书记。复校后属苏州地区管辖,更名为“江苏省苏州地区洛社师范学校”,为苏州地区八个县办小教轮训班三期。 9月,唐涵德调回无锡县中,校长严守真兼任党支部书记。 是年秋,学校恢复师范招生。采取“摧荐保送”办法,招收“工农兵学员”,学制二年,培养农村小学或“戴帽小学”教师。同时兼办苏州地区教育行政干部短训班。 是年秋,学校筹建校办厂——“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教学仪器厂”。 1974年 5月13日,学校向无锡县文教局提出《关于招收中师班新生的报告》。 11月6日,学校向共青团无锡县委员会提交《关于建立共青团总支的报告》。 1975年 9月,学校党支部改建为党总支,严守真任党总支书记。 1976年 7月,洛师复校后首届学生159人毕业。 9月,萧林任校长兼党总支书记。 1977年 1977年冬,全国恢复和改革了招生考试制度。通过考试,洛师择优录取了高中毕业生四个班,学制二年。 1978年 是年,程宝琦任副校长兼党总支副书记,主持学校行政工作。 9月,洛师恢复中师函授招生,负责原苏州地区八个县的中师函授教育工作,通过考试共招收了在职小学教师约三千五百余名。 是年冬,学校扩大招生规模,共招十一个班516名高中毕业生,办专业班十一个,其中文科班五个,理科班五个,体育班一个,培养初中教师。 1980年 是年,程宝琦被任命为校长,潘晏山任副校长。 7到8月,为贯彻党中央提出的调整方针,学校教师队伍作较大调整,面向小学,端正了中师办学方向。 9月,学校在苏州地区八个县普遍设分校,办民办教师中师班,学制二年。校本部和分校,普遍加强了中师专业化教育和基本功训练。 1981年 1月,铅印本《洛师教育研究》创刊。 是年秋,洛师恢复招收初中生,实行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考试方法,共招收四个班一百六十人,招生质量有所提高。 1983年 3月12日,“文革”后首次组建校务会,由学校领导、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教职工代表组成。举行第一次校务会议,审议学校工作计划。 5月,为适应市管县的行政领导体制,省教育厅明确我校为省属市管(由无锡市领导和管理),恢复校名为“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经原苏州行署和无锡市政府的努力,交接工作于同年7月顺利完成。 是年秋,83级新生入学,其中普师班3个,体育班1个。至此,学校结束了学制过渡工作(二年制变三年制),按省里规定的十二个班规模办学。从这学期起,在宜兴县教师进修学校办民办教师中师班,招收无锡、江阴、宜兴三县的40名民办教师,学制二年。 12月,“文革”后首届中师函授生3392名毕业,按县颁发文凭。 经过八年努力,到1983年底,学校所承担的《汉语大词典》编写任务基本完成,从古籍收集语词资料近8万张,完成了“车、辛、辰、阜”等四个部首的释文稿约1万2千条,80万字。 1984年 1月20日,教育部师范司中师处长徐丕凯等来校考察。 3月1日,由党支部副书记程宝琦同志主持研究校办厂工作,决定试行生产承包责任制,由厂长陈光明同志制定方案组织实施。 7—8月,学校被定为全国军训试点。 9月,刘华民任校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总支工作。 10月19日,油印刊物《洛社教育通讯》第一期出刊。 12月18—21日,省中师总务工作会议在学校召开,省师教处处长吴大年同志主持开幕式。邹副校长向大会作了题为《总务工作一包四化,学校面貌焕然一新》的介绍交流。 1985年 3月,市局党委批准,学校为首批试行校长负责制的单位。 4月3日,首届教代会召开,由党总支副书记刘华民同志主持,徐钜副校长作学校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关于校长负责制的若干暂行规定》等议案。 4月,徐钜同志被任命为洛社师范学校校长。 6月11日,选举产生新的总支委员会,由刘华民、徐钜、邹耀良、唐有德、扬毓琏五人组成,刘华民任总支副书记。 7月上中旬,校招生范围缩小,不再招苏州市学生,只为无锡一城三县(市)服务。 9月10日 全校举行首届教师节庆祝大会,市委副书记朱根宝同志前来祝贺,并召开中老教师座谈会。 12月30日,首次设“教科奖”,制定《评奖暂行条例》试行。 1986年 1月2日,市长吴栋华同志来校视察。 1月5日,市委书记邓鸿勋同志、副书记朱根宝同志,无锡县委书记袁培春同志等来校视察。 6月26日,苏州市教育局杨春元副局长等来校,具体落实苏州市中师函授与我校脱钩。 7月,第二期中师函授学员1280名毕业。从此,原苏州地区的沙洲、常熟、吴县、太仓、昆山六个县市的中师函授工作跟我校脱钩。我校直接抓无锡市郊区的中师函授工作,并对无锡县、江阻市、宜兴市的中师函授工作以一定的指导。 8月10日,为解决“文革”前中师函授的遗留问题,经请示省教委师教处同意,同无锡县、江阴县教育局联合验证后补考。11月9日又补一次。两次共有518人成绩合格,补发中师函授毕业证书。 8月,征得无锡县教育局的同意、支持,先后通过两次验证、补考,妥善处理了“文革”前无锡县中师函授生的历史遗留问题,有860名函授生考试合格,补发了毕业证书。 1987年 5月6—11日,徐校长参加由国家教委师范司召开的部分农村中等师范学校教改座谈会,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为农村培养合格小学教师的思考和实践》(刊于1987年第三期《行知研究》)。国家教委所发“会议纪要”,对学校的一些经验加以肯定。 5月20日,上海人民电器厂跟校办厂进行联营谈判。经多次协商,于8月5日签订协议。 6月11日,召开“一届四次教代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强我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十年规划(1987—1996)》。 7月,在局党委的帮助、指导下,洛师对试行的校长负责制进行了初步总结,经反复研究写就三个配套文件《校长工作条例》、《党总支工作条例》、《教工代表大会条例》,正式施行。 8月5日,原我校国文教员、北京师院教授向锦江先生,向学校赠送图书,徐钜、徐南昌、张履祥等同志在总参炮兵部会议室(校友毛余金的工作单位)举行交接答谢仪式。 9月12日,学校同梅村实验小学、洛社中心小学等七所挂钩学校签订协议书,建立长期挂钩关系,明确双方承担权利和义务。 1988年 11月15日,举行65周年校庆活动,邀请地方党政领导、曾在学校任职的领导、退休教师、校友代表共二百余人参加。徐校长主持“尊师重教亭”揭幕仪式,市局刘谦冲副局长等领导揭幕并讲话。 12月20日,党总支换届改选,新当选的总支委员是:刘华民、徐钜、邹耀良、杨毓琏、过伟忠。 1989年 4月30日,在省教委副主任周德藩同志、师教处处长张行同志陪同下,师范司副司长孟吉平同志来校视察,开座谈会听取对新《教学方案》(初稿)的意见。 8月3—10日,首次举办全市复式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 11月10日,全国中师工作会议代表40余人来校考察,听汇报,座谈,看军体表演。 12月8—13日,徐钜校长参加省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印发专题总结《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为农村培养合格小学教师》,并在大会上交流。学校被授予“德育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2月28日,学校首届教育年会开幕,到1990年1月5日闭幕。 1990年 6月,省市教委决定我校于今年下半年开始实施新“教学方案”的计划。经省市教委同意,决定下学期改体育专业班为体育选修班,抓选拔分班,制订计划及准备工作。 11月8日,徐钜校长赴南京在首届全国中师校长培训班上讲课,印发书面材料《面向农村,深化改革,更好培养小学教师》。 11月19日—20日,在省师教处张行处长,市教委周稽裘主任陪同下,国家师范司孟吉平副司长来校视察。 1991年 3月4日 ,原省教委副主任吴椿同志和程宝琦督学来校调研。 7月3日—6日,徐校长赴吉林参加由师范司召开的“全国农村中等师范教育改革研讨会”,向大会提交《关于发达地区农村小学现状的调查报告》,并代表江苏发言交流。 9月13日 ,张怀西副市长、邱雪珍书记来校慰问教师,并召开座谈会,跟全体教师见面并讲话。邱书记还宣布,刘华民同志调离洛师,党总支工作由徐钜同志暂兼负责。 9月29日 ,由团委学生会主办编印的《洛师学生》创刊。 10月 ,省教委、省语委来校验收推普工作,事后评为推普验收合格单位。 10月19日 ,由市教委和我校发起,经长时间酝酿,在崇安区教研室首次举行《继续教育(小教版)》编委会议。徐钜任主编,徐南昌、陈龙宝任副主编。 12月9日 ,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祖法同志来校参加市人大代表小组活动,并视察洛师。 1992年 7月—8月,学校招收新生225名,其中首次招收费委培生30名。另有扩招13名,招高中生起点中师班30名(办在宜兴市进修学校)。 11月13日, 省中师勤工俭学会议在学校举行,邹耀良副校长向大会作了题为《发挥优势,加快步伐,大力发展校办厂生产》的经验交流。 1993年 2月12日, 遵照市教委所发文件,学校开始承担小学教师大专自学考试的组织、辅导等工作。 2月19日, 教工委邱雪珍书记来校宣布邹耀良为党总支书记的任命。 5月11日,党总支换届改选,新的总支委员会由邹耀良任书记,委员徐钜、过伟忠、沈建仪、陈之芥。 10月28日,学校举行建校70周年庆典活动,有1200余位校友、贵宾参加,33届老校友、原新华社社长曾涛专程从北京赶来。在庆祝大会上,无锡市、县四套班子的领导陈璧显、邱雪珍、王竹平、朱根宝等前来祝贺致辞,曾涛同志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会后举行文娱演出,参观校史展览,开展校友聚谈,气氛热烈,盛况空前。 1994年 4月16日,省师教处张行处长来校指导工作。 6月15日,《继续教育》编委扩大会在南京召开,决定在6月份出版《继续教育》创刊号。 1995年 7月27日,学校向无锡市教委、江苏省教委师教处提交《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在95级试办部分专业侧重班的计划(草案)》。是年秋季,学校开办英语、电教、音乐和体育四个专业侧重班。 8月15日,无锡市教育委员会发出《关于同意将锡山市洛社镇中心小学确定为洛社师范附属小学的批复》。9月10日,举行洛师附属小学揭牌仪式。 1995年,学校同江苏省教育出版社联办《继续教育》丛刊,签订了两年合同。 1996年 年初开学,无锡市教委主任张斛西来校检查、指导工作。 5月24日,校总支委向中共无锡市教育工作委员会提交《关于我校总支部委员会换届改选结果的报告》。邹耀良、徐钜、沈建仪、过伟忠、黄一敏当选为新的总支委员。 9月4日,校长室出台《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关于培养大专程度小学教师的教学计划(试行)》。 9月8日,徐钜校长被评为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在以后几年里,徐南昌、郑荣馨、王聚元老师相继评上省特级教师。 1997年 12月16日,省语委来校验收语言文字规范工作。 12月18日—19日,无锡市督导组来校评估验收。 1998年 9月6日,学校出台并实施《关于青年教师教学业务达标的规定》。 11月18日,省中师专家评估组来校进行为期3天的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学校顺利通过了江苏省中师办学条件标准化验收。 1999年 1月21日,五届一次教代会审议通过由校长室制订的1999-2000《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关于加强现代化师资队伍建设的计划(草案)》。 2月,学校制定出台《<继续教育>丛刊编辑部有关规章制度》,明确《继续教育》丛刊编辑部人员分工。 2000年 2月14日,由市委组织部、市教育局发文,明确徐钜校长退休离岗,由沈建仪副校长任校长。 是年,本校没有招收新生。 2001年 4月,无锡市委书记蒋定之在惠山区委书记朱伦昌、区长毛海圻陪同下视察学校。 9月,学校出台《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 2002年 3月26日,无锡市市长王荣在教育局高国强书记、洛社镇平文良书记陪同下视察学校。 5月10日,无锡市教育局召开原江苏省无锡师范、江苏省洛社师范两校并校工作会议。无锡市教育局高国强书记、陈志龙局长以及市教育局相关部门负责人、两校领导参加会议。 5月16日,无锡市教育局高国强书记、郁景秋副书记来校现场办公,商讨处理并校事宜。 6月27日,无锡师范和洛社师范两校合并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本校举行,会议由无锡市教育局高国强书记主持。会议重点就学校资产处理、教职工住房处理等方面作了研究、部署。 6月28日,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最后一届师范毕业生(2002届五年制)毕业典礼在学校礼堂举行。毕业典礼由邹耀良书记主持,沈建仪校长作毕业典礼重要讲话。 8月28日,举行锡师与洛师合并仪式,实现了中师资源的优化组合。8月30撤销原“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和“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组建新的无锡师范学校。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