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多才多艺的李谷村老师 | ||||
| ||||
四九届校友 胡琛
李谷村老师是无锡师范的心理学老师,他在无锡师范工作的时间很短,仅仅一年时间,但却在学生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李谷村老师是无锡师范的毕业生,毕业后入复旦大学深造,其时抗战已经开始,他最后的学业是在重庆完成的,曾获得复旦大学教育学士学位,并在复旦大学教务处工作过。抗战胜利以后,他回到故乡无锡,且在母校工作。
同学们对李老师有很高的评价,说他年纪最轻,知识面最宽,思想最进步,为人处事最开明,和学生的关系最亲密。以下的好多事例都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最难忘的是李老师教《教育心理》的开头课。他先作了一下自我介绍,并告诉我们他的家庭住址:无锡城区四郎君庙巷1号。接着就说:“我和各位是同乡、同学又同志,我是无锡人,和无锡籍的同学是同乡,和江阴、宜兴、武进来的同学也是江苏的大同乡;我是无锡师范毕业的,和你们是先后同学;我们都是从事教育工作的,从这一角度来说,我们是同志。”这一段话,既说理透彻,又倍感亲切,很快就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觉得李老师十分和蔼可亲。 李老师教课十分生动,教育心理课涉及的内容很广,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各个分支,由于李老师的知识渊博,举例总是很确切,很生动。他在课上还讲到切线的定义,和数学书上的一字不差。他又教我们弹钢琴,手应该怎样放在键盘上。他写字很快,字体有鲜明的特色,且不拘小节,口字旁的口常用一个小圈代替,同学称它为“李体”。在他的课上学生鸦雀无声,时而爆发出阵阵笑声,都目不转睛、聚精会神地听讲。由于李老师的教学艺术高超,所以在师一、师二的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
李老师对学生的缺点十分宽容,有一次我教育心理的作业没有按时完成,课后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去向李老师说明情况,心想这次肯定要挨批评了,没有想到李老师却非常慈爱地对我说:“没有关系,你做完以后补交好了。”我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对李老师充满了感激之情。
李老师对新生事物总是满腔热情地予以支持,我们在师一时曾试办过一期壁报,并定名为《前锋》,主编是王刚毅同学,他去请李老师当赞助人,李老师欣然同意,并赠了一幅题词:“做教师好比当园丁,教儿童犹似栽花卉,在选择教师职业的时候,要能体会到教育工作的意味”。六十多年前,这样的观点应该说是很新潮的。
1947年5月,为了活跃学生的文化生活,学校曾排练过话剧《少年游》,由我班的马锡超和春季班的朱淑琴两位同学主演,导演是大后方来的演剧九队,李老师也参与了导演和其它的剧务工作。有一次晚上,我去看排练,看到后台有一个水桶,里面放了两条电线,这是李老师的杰作,是用以调节舞台的灯光的,他还和导演一起,研究剧情,交换意见。到学期近结束时该剧正式演出,在演出过程中应剧情需要,后台传出几句京剧声,听得出这是李老师的嗓音,李老师的多才多艺,于此可见一斑。
遗憾的是,李老师在锡师工作的时间实在太短,1947年下半年,他即离开锡师去到县立中学﹙今无锡市一中的前身﹚担任领导工作,对李老师来说,可以更好地发挥他的作用,但就无锡师范和它的学生来说,则是巨大的损失。同学们每提到李老师,总会流露出对他的思念和眷恋之情。
解放以后,李老师一度在无锡市一中担任副校长,1957年中考时,我去送考,就曾见到过李老师。他和一位王姓的教导副主任主持送考老师会议,会上讲了送考的注意事项,十分亲切,临结束时,还很诚恳地说:“谢谢各位先生”。当时交通不发达,市区只有极少几条公交线路,我去请教他去火车站怎么走,他非常热情地回答了我,还告诉我每路车的间隔时间,使我少走弯路,我十分感激他。
以后几年,一直没有再见过李老师,只知道他已调到市七中去当领导了,由于他是民盟无锡市委主任委员,他参加政治活动的情况经常见诸报端。九十年代初,一中有一位毕业生王伯荣在西漳担任党委书记,他邀请已退休的一中老领导来西漳作客,李老师应邀来到西漳,那天上午在学校﹙老天一中学﹚致远桥旁与李老师邂逅,他告诉我到西漳的来由,我请他去我家坐坐,他抱歉地说:“集体行动,不能随便离队。”这是我和李老师最后一次近距离接触。
两年前在报纸上看到李老师作古的讣告,才知道他已经驾鹤西去,终年87岁,我心里一阵悲痛,只能远祝李老师一路走好! 安息吧,李谷村老师,我们的好老师! 2008.12.29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