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爱岗敬业的罗志刚老师 | ||||
| ||||
四九届校友 胡琛
罗志刚老师,江苏靖江县人,是母校复校后的劳作老师。劳作是一门为师范生特设的课程,一般普通中学不设劳作课。正因为这样,劳作老师是稀缺资源,而罗志刚老师,则是一位非常称职的劳作老师。
师范学校的劳作课,就其内容来说,包含园艺、纸工、竹工、木工、金工等等,罗老师对这些项目,可说是样样精通。入学第一学期,我们就上过园艺课,地点在本部的操场旁边,那时的教室、宿舍和操场都在附小,本部的房舍因遭受日寇破坏,尚在修葺之中。在园艺课上,罗老师脱掉长袍,带头劳作,翻土、做畦、种菜,都很在行,而且态度非常认真,堪为学生的表率。因为解放前的知识分子都不参加体力劳动,罗老师的这种行动自然受到学生的尊敬。
难忘的还有劳作课的开头课,罗老师除了讲解劳作的意义、内容和应该用怎样的态度来学习外,还充分展示他的美术才能,印象最深的是画的一个碗,只用很少几笔,就勾勒出了一个碗,惟妙惟肖,直到现在,这只碗还十分深刻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
竹工、木工、金工等劳作课,上课的地点一般都在劳作教室,那时学校财源虽然紧张,但设备还是可以的。劳作教室内还专门配备了一名工友,年龄已有六十开外了,但精神很好,罗老师有事叫他,不叫他的姓,直呼他老头子。罗老师有一个习惯,鼻孔中常常会发出“啃、啃”的声音,在叫那个工友时,往往是“老头子,啃、啃”,学生听了,觉得十分有趣。
我的劳作水平很低,手脚非常笨拙,作品自然就不好。每当这时,同学就为我支招,快去找罗老师。记得有一次,一个笔筒﹙竹工﹚做坏了,就去找罗老师,他拿我的作品一看,马上就说:“哎呀,来夫龙格﹙可能是苏北俚语,即丑陋之意﹚,你怎么搞的啥?”我当时没有话说,只准备挨批评,那知罗老师接过我的作品,用锉刀几下一来,原来非常丑陋的东西,竟变了一个模样,已然是一个不错的笔筒了,我内心真是十分感激.后来在笔筒上画了一幅我们国家的地图,还请训导处的王美奂先生用隶体写上了我们国家的名字,然后用雕刀刻好,再在外面涂上漆,变成了一件不错的工艺品。
木工和金工,做的记得是一个木夹和一个锁攀,操作上都有一定的难度,但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做的还比较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设计这些工件,既要考虑便宜,又要考虑有用,可见罗老师是动了不少脑筋的,同学们当然能体会罗老师的良苦用心,所以一般任务都完成得比较好,正因为这样,罗老师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信。
1947年2月,由于简师﹙春﹚的同学毕业,学校又招了一个班的新同学,也属于高中师范科。这个班有个特点,称之为劳美班,即对劳作美术两门课予以加强,课时数要比普通班增加一倍。在确定班主任﹙当时称级任导师﹚时,罗老师成为不二人选,这不仅加重了罗老师的授课负担,还要担任班主任,但罗老师却欣然同意,而且从师一一直跟到师三,工作量之大是可以想见的,罗老师的爱岗敬业,于此可见一斑。解放以后,这个班参加革命的同学也特别多,有的在北京大学,有的在南师大,都担任领导工作,在地方担任党和行政工作的就更多,这和罗老师的教育培养是分不开的。 1948
年春夏之交,一件不幸的事发生了,罗老师有一位弟弟罗升元先生,原来在锡师附小担任艺术老师,任教音乐和图画,课教得很好,我们平时常去看他指挥唱歌。这时不幸患了伤寒,在康复过程中由于饮食不慎,据说是误食了一块咸肉,以致病情恶化,无法救治而去世。这对罗老师来说,感情上是一个重大打击。在开追悼会时,罗老师写了一副挽联,其中我还记得一些,横幅是“哲人其萎”,对联中有这样几句:“弟竟看破红尘,先我而去也……;兄亦饱经世故,心力交瘁矣……。”对仗虽不十分工整,但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丧弟之痛使罗老师一下憔悴了好多,我们对罗老师的境遇深表同情,只是没有办法去安慰他。 唯有认真学习,不辜负罗老师的期望而已。 这篇短文写了一半,由于时间已晚,笔者开始休息,岂料晚上做了一梦,梦见罗老师竟然健在,且已105
岁了,当时真是十分高兴,可惜的是:这仅仅是一个梦而已,如果梦境能成为现实,该有多好! 罗老师的年龄这么大,很可能去了另一个世界,但我还常常想念他,谨作此短文,以寄托对他的哀思。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