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邦宪(博古)(二十世纪初三师附小校友) 
秦邦宪,又名博古(1907年-1946年4月8日)
,江苏无锡中市桥巷人。1931年9月—1935年1月为中国共产党最高领导人,主持中共中央工作。
秦邦宪9岁丧父,家境清寒,免费入秦氏公学读书,后进无锡省立第三师范附小就读。他性格沉静,喜读古文,故自取别名博古。1921年考入苏州省立第二工业专门学校纺织科,思想进步,时发政论,1924年推选为《无锡评论》编辑部主任。1925年相继加入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5年秋考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秋赴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并于1930年回国。
1931年,博古24岁时,在上海任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这时共产党中央遭到破坏,中央决定,周恩来赴中央苏区,王明赴莫斯科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党中央与共产国际远东局商量,在上海成立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由博古、张闻天、卢福坦、李竹生、康生、陈云6人组成,博古总负责。1931年10月10日,共产国际批准上述任命。博古的中央总负责人是集体讨论决定。
1931年10月下旬,是博古总负责的临时中央,根据苏区要求委派中央干部电报,将毛泽东任命为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主席。(见《毛泽东年谱》)
临时中央迁江西瑞金,博古作为党的最高领导人,亲自参加4次反“围剿”,亲自上前线打仗,又作了这4次反围剿的总结报告。受王明路线和共产国际李德瞎指挥,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转略转移。 1933年8月4日遵义会议决议:增选毛泽东为政治局常委;
取消博古、李德与周恩来的军事领导3人小组,由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政委为军事指挥搭档。
1933年8月18日,博古召集常委研究分工,确定周恩来指挥军事,毛泽东为周恩来的助手,张闻天负责宣传,博古负责组织。作为党中央的书记博古又主动让出许多权力。
遵义会议后,长征队伍路经打鼓新场时,成立毛泽东、周恩来与王稼祥组成的3人军事指挥团,毛泽东开始正式成为党的军事负责人。博古在遵义会议后虽然失去了最高统帅地位,但仍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他是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红四方面军较量的干将,在涉及中央红军内部利益时,他始终站在毛泽东一边。
1935年2月5日上午,毛泽东与周恩来、张闻天商量,由张闻天代替博古的工作。当周恩来与博古谈话时,博古当即坦然地把中央委员会的印章、中央政治局书记处的印章与中央书记的条形章交给周恩来,并把文件送到张闻天处。博古为了革命利益,不计较个人得失,主动让出领导岗位,可见一位真正革命者的坦荡胸怀。
随后,博古又说交权不仅仅是交三颗印章和文件箱,还要向共产国际报告,共产国际不承认,这个权还是交不出去。主动委派潘汉年陈云分头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汇报遵义会议的经过和决议,1935年9月中旬潘汉年与陈云向王明作了汇报。1935年10月20日共产国际批准张闻天为中共中央临时总负责人。
长征路上和到延安后,博古一直跟随毛泽东认真工作。西安事变后,博古和周恩来、叶剑英参与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后又被中央委派去南京参与国共合作的谈判,并取得成功。博古在新四军组建初期也有功劳。1941-1946年,博古均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任《解放日报》社新华通讯社社长与中央出版局局长。
博古生前译有《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基本问题》、《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卡尔·马克思》等等,为在全党范围内提高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水平作了重要贡献。
1946年4月8日与王若飞、邓发、叶挺等十多位同志从重庆乘飞机返回延安,在西安停机加油时,被国民党特务在机上放了炸弹,飞行途中又遇雨雾,飞机迷失方向,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爆炸,机上人员全部遇难,被党中央称为“四八烈士”,那时博古年仅39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