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对母校的回忆 | ||||
| ||||
东林初中毕业时,我算第一名。但是再上什么学校,自己也一时没主意,辛斡校长问我:“去扬州好不好?”家里说,过江是不来咯。我也觉得费用大,负担太重,就考了“省三师”。 校长说:“榜,你自己不要去看,我替你去看。”他回来告诉我“取了”。我怎么也不敢相信。自己还是去了,连看了三遍,还是有点不敢相信。 当时,三师是四年制,一年级是师范预科。 我的一笔开学费用是向祖母借的,雇船一直送进城,直到校门口。当时校门口是条河。 校长第一年是顾述之,后来他转到实业界去了。继任的是教生物的陈纶老师。当时校园里的植物品种就是在他指导下,按类别分区栽培的。生物教学很重实践,采集标本的基地之一是惠山。有的标本惠山采集不到,经陈纶老师一说,在校园里也就找到了。钱予泉、钱宾四教读经,地理老师是向宾讽。 二年级、三年级功课很重,但预科读完就分科教学了。三年级毕业可转考大学。选读师范的,音乐、体育、绘画、劳作也是主科。进了四年级,主要是参观和学习,没有选科了。 当时的教科书,80%是刻印的讲义,差不多都是从西方或日本翻译过来的。化学、物理只有一个先生讲授,还兼管实验室。学校的文史底子厚一点。美国教育家杜威博士在三师讲堂演讲过,给大家的印象很深。当时的教育厅长黄培炎主张师范还要分科教学,要办工科、农科、商科。藕塘桥东南隅的小麦试验场,就是师范办农科的准备。 我是1924年的毕业生。同届的还有江阴、常熟、宜兴等地同学。无锡毕业生7个。记得薛芬同学,念的是工科,后来又在英国留学,可惜的是在学成回国的归途中,在海难事故中罹难。 三师毕业生,社会的评价是厚道,学的科目多。由于当时社会经济薄弱,全江苏连同上海,一共只有五所师范,一年的应届毕业生,估计还不到五百,还不一定在社会上谋到职业。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