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师恩难忘 情系同窗 | ||||
| ||||
黄介艺(1973届美术班毕业生) 时光荏苒,岁月沧桑。从1973年无锡师范学校毕业至今已有38个年头了。我先后工作任教于无锡市第二十六中学(后改社桥中学,现凤翔实验学校),无锡市工业学校(2007年与无锡师范合并),现又成为无锡高等师范学校的教师。 适逢今年母校建校一百周年,回忆当年母校的石路、小桥、绿荫草地和长廊。教室是那么记忆犹新,熟悉亲切,母校老师的教诲,同学的情谊是那么历历在目,因为这片土地给人生太多的底蕴和无限的眷恋。 1973年,正值我国十年文化大革命动乱时期,政治不稳定,经济落后。人们思想激进,我们的同学大多在上初中或高中未毕业时都分配进厂工作了,(当时劳动力紧张,又没有外来人口,户口管理非常严格),那时工人阶级领导一切,(各单位和机关都安排企业领导当一把手)。当工人最吃香,有工资赚,还有几元钱奖金(其他行业没有),加上当时教育极不正常,读书无用论充斥社会。相比当教师地位低,待遇差,工作辛苦,所以那时学生没人愿意上师范或当教师的。我们那一届上师范的都是从高中生中选拔,城市的行政户口的人读三年,郊区农村户口的人只读了一年就按所学专业分配了,我们一届共有近千名毕业生,约五百多人分到了中学,约四百多人分到了小学当教师,有少部分人又高兴地分到了企业工作。没有选择,没有竞争,没有程序,不需要笔试面试,凭分配通知书直接到学校报到上班,就这么简单,不满二十岁,走向了社会,开始自立,开始事业。 记得我上小学初中时很是受宠,一路班长,中队长,三好学生,还经常上台大会发言。文革开始后,梦想被打破,学习氛围淡化了,知识也贬值了,每学期必学的是学工、学农、学军(现在看来也依然必要),真正在课堂里上课的时间就不多了。然而在上师范期间,我们的班主任,素描色彩老师贺洪权,德高望重的国画老师吴荣康,设计老师周乃行,语文老师杨福康,政治老师陆金福,音乐老师陈蕴华等老师背负着走“白专”道路的嫌疑,在课堂上坚持认真教授专业,还经常鼓励我们,教导我们,情真意切,语重心长,“要多读书,多学知识,要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如今想来,依然感触良多,回味无穷。在老师们的言传身教下,我们坚持每天临习毛笔字、临画,直到工作,还坚持数年,从不间断。现在我们的同学依然在教学第一线,即使学校里的教学骨干,又是学科专业的带头人。我在那时,也一边教学工作,一边继续进修学业,以达到专业知识水平与学历需求。多年来,我创作的书画作品多见于报刊杂志,多次参加重大展览和交流,加入了多种艺术学术团体,如无锡市甲骨文学会秘书长,无锡市退休教师书画联谊会副会长,中国国画院副院长,北京京华兰亭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书法美术家创作中心荣誉教授,江苏省书法等级证考试高级培训师等。并编著了《书法教程》、《大中学生书法练习技法》、《黄介艺国画选集》出版发行,被评上了高级职称。 今年是母校无锡师范一百周年校庆。在母校一百年的历程中,我所拥有的师范生活光阴只是匆匆一刻,那时一个寻梦的年纪,而我的校园,便是我的寻梦园。母校曾伴我走过人生的敏感脆弱、快乐无邪却又很不确定的年华,她早已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使我在人生刚刚启幕时便拥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与发展的空间。如今我们成长了,师长年迈了(吴老亦已故世),母校成熟了。师恩难忘,情系同窗,惟愿我们的各位师长与学友健康快乐,我们曾在时光长廊里的不同阶段中,穿越过同一个时空,那便是我们有缘的人了。老师的音容笑貌,同学的天真执着,都是我心中永远的重彩浓墨。在此,献上我衷心的祝福和诚挚的感谢。母校从民国时期到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风风雨雨,一路走来,越发神采依旧,祝愿我们的母校在全新的年代,不断延续历史和社会的重托,桃李芬芳,人才辈出,祝福母校的明天更加灿烂辉煌。 2011年3月26日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