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难忘的往事 | ||||
| ||||
三二届校友 李人鉴 扬州师院中文系 远在1929年秋季,我进入母校——江苏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学习,于1932年夏季毕业离校。离开母校将近五十年了,自己又年近古稀,许多往事差不多已忘了。可是,在母校学习期间的情况,却也有一些是我铭刻在心,终身难忘的。 那时候,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学校是对学生的学习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的。我记得数学课、化学课用的教材就是英文版本的。选修课比较多,其中就有一门“文字学”,用的教材是朱宗莱的《文字学形义篇》。开这样的课程,用这样的教材,在现在的中学里是不会有的,连在高等师范院校恐怕也是比较少见的。这本讲义,文印室刻写得非常好,字字工整,并且很少伪误。在目前的一般学校的文印室里,恐怕还不容易刻印出这么好的讲义来。正因为如此,我很喜爱这本讲义,一直把它保存到现在,决不肯轻易丢弃它。 那时候,在老师的关怀和教育下,同学们是能够刻苦自学的。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影响下,也喜欢抓紧不太多的课余时间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就在我刚来母校学习的第一个学期里,我到一个叫做“日升山房”的旧书店里买了一部上海文瑞楼影印的王先谦《汉书补注》,定价十元,实价五元五角。后来我在寒假中回到家里,一说起此事,我父亲带一点责怪的语气,说我竟花了这么多钱买一部书。因为这一部书的代价,比当时半石粮食的价格还要高。这一部书,我很珍惜它,它陪伴我五十多年了,对我的治学(从事古籍校勘工作)是很有帮助的。虽然在十年浩劫期内,我的大部分图书都被人弄光了,这部书总算幸运能一直保存到现在。 那时候的同学们是很关心国家大事的。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我们班的同学就曾到无锡的郊区去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记得当时有不少的女同学也参加了。从狭窄的田埂上走过,有一位女同学因步子未能走稳竟跌倒了水田里去,别的同学迅即把她拉了上来。那时候,还曾组织过多次游行。有一次外出游行,我们认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有点关门读书、不问国事的倾向,还特地在经过它的校门时大声呼了若干带点鼓动性质的口号。 当时有许多老师,他们真是我们的师表,造诣很深,确确实实做到了“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八个大字。我曾经选修“国画课”,是钱松嵒先生担任这门课的教学。他教我怎样画山,怎样画水,怎样画草木,怎样画虫鱼,当面画给我看,细致地、耐心地加以指点。学期中间,搞成绩展览,他居然把我画的一幅也选上了。他是这样的鞭策我们,鼓励我们,希望我们学得好一些,能取得较大的成就。当时同学们的学习情况确实也有一些不尽相同之处。比如有极少数同学因为对某门课不感兴趣,或者对某个教师的教学情况不大满意,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另看一些自己喜爱的书。有的甚至在教师面向黑板进行板书的时候,悄悄地从教室的另一个门开小差走了。而唯独上物理课,却从来没有这种现象。教我们物理的是董伯度先生。大家都知道他虽教物理,而在文学方面的造诣却也是很深的。他讲物理,讲得很生动,讲得清晰有条理,讲得大家都愿意静听下去,谁都能听懂,谁都不感到厌倦。整个上课时间,同学们全神贯注,绝没有一个做小动作的。每逢考试,如果是考别的课,还可能有个别同学不能按考试的一般要求办,而考物理却绝没有一个稍微随便一点的。董先生的治学精神感人之深,实在使我们无比惊叹。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