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亲切的追忆 | ||||
| ||||
陆景一 在洛社乡师任教的一段时期,倍感亲切,追忆往事,时现眼前。
三十年代,我在锡中师范科读书,大学毕业后,留在业师生物学家童第周身边从事研究工作。暑期南返洛社,乡师王引民校长、教导主任张仲友老师,邀我在洛社任职。当年七月,我和老同学庞翔勋老师一起走进了洛社乡师的校门。
当年的学校,是苏南四所省立乡师最出名的,是发展农村教育的摇篮,先后毕业学生,在各县小学成绩出色,为地方所称颂。那时农家优秀子弟都争着进入本校,声誉之高,可以想见。我除了担任生物、农基、理化等课程教学外,还负责学校附近农场的工作,有试验田几十亩,栽培饲养都可以配合教学进行,另有一座小型的科学实验馆,我就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基地。
洛社乡师每年的招生,都有一番盛况,附近各县很多优秀农家子弟,由于家境贫困,无力升中学,所以争相投考乡师。那时,人们对教师是很尊敬的,所以招考竞争,远远超过现在的高校。每到考期,祖送孙父伴子,小学老师送学生,远道来到洛社乡师,留下许多应试中的佳话。
严格选拔来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年龄也比一般初中生大几岁。他们求知心切,刻苦努力,勤俭朴素,形成了学校的传统风尚。还记得有几个高年级同学,要求在课外学习外语,我答应了他们,也出了一点力,他们觉得很高兴。其中有位同学徐泉涌(利治),我发现他智能特别高,外语进步神速,那是我就多给他补习和鼓励,抗战中他流亡内地,争取到学习机会,还到国外深造,现在已成为我国著名的数学家。
那时,学校里进步思想活跃,由庞翔勋兄指导同学作墙报,在学习和思想上起了很大的影响,各年级也都有壁报。四年级同学在附近办起了两所农村小学,收教失学儿童,并在村里进行扫盲工作,很受当地乡民的欢迎。学校旁边设有乡村教育辅导站,推行民众教育。更有村民医院,同学都参加服务,还有其他有关设施,对于培养未来的乡村教师是他们成为多面手,极有意义和作用。
“八·一三”沪战打开,我军英勇抗敌,非常有利,学校位于铁路沿线,目标明显,敌机疯狂轰炸,难得平静。开学后,形势日紧,学校为了安全,暂时转移到前洲黄石街华家祠堂和张镇桥的一所小学,分散两处,继续上课。条件改变了,但大家依旧书声朗朗,弦歌不断。校部尚有少数留守人员,我多次骑自行车回校安排农场事情,敌机每次西来,飞过学校,总要扫射一番,投几枚炸弹,最后一次去校,美好校园已经成为瓦砾,断垣残壁,使人心痛。不久战事突变,苏锡将陷,到十一月底,实在无法维持,我们气愤地在临时校舍上了最后一课,大家含泪分手,有些同学,就结伴跟着如潮涌的难民,流向后方。
1938年春,转辗到了上海,孤岛畸形繁荣,人口骤增。江苏很多省校,先后在租界复校。经过乡师王引民校长和张仲友老师的筹划,在大通路租了几间房屋,在江南联合中学名义下,仍称洛社乡师,开学上课,除了部分同学从乡间来沪上学外,还招收初中生。那时,我在中国科学社从生物科学泰斗秉志博士搞科研工作,得知乡师复课,即去义务任教。后来沪上情况变化,许多沪校纷纷结束,歇浦延残喘的乡师,也只得停办。
在洛师七十周年校庆之际,我抒述往事,以表思念之情和庆贺之忱。愿洛师在培养英才普及基础教育上,作出更大的贡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