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三进弘毅校园 | ||||
| ||||
姚方勉
七十年前,我在乡村破庙读小学时,就听到:“无锡城里有大师范(指三师)、小师范(附小);大师范野野大,大到走进去摸不出来”,“大小师范都是新造房子”(仿日本校舍模式)。个人向往之心,由此萌生。
甲子(1924年)兵乱,我家遭劫,无力上省立中学,就转入省立第一师范分校。1947年省校校长更迭,一师系的施仁夫占了三师系的根据地——无锡师范校长的职位,我以一师校友会——紫阳同学会的关系,兼任师范总务处的工作,住进学校。当时总务工作难做,伙食难办,物价一日数涨,主食有公粮供给,副食品难采办,教职员生活艰苦。“省力”(“力”为“立”的谐音)实在“吃力”,而且吃力不赚钱。与隔河县立(县立中学)比:他们靠收学米,我们靠公费;他们的教师工资按米粮算,六个月工资可以一次趸走,我们按月拿钞票工资,通货膨胀,不断折扣。我这个“兼职”兼不下去了,请辞专任教育局工作,这是第一次进弘毅校园,时间极短。
1959年再进师范,校长孙荆楚,书记奚凡。我任校长副职,当年是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但职业和生活是有保障的。提倡农副生产,锡师的养猪很发达,最多时,圈存百头以上。全由学生饲养,母猪产子,学生当“产婆”,猪仔病了,学生当“兽医”。农副业改善了师生伙食,渡过了难关,当年所有的校领导和大多数教职员住校,日夜奉公,一心扑在事业上,学生勤奋学习,艰苦劳动——上山绿化种树,下乡支农。他们的基础打得比较扎实。这是我第二次进弘毅校园,时间也不长,后又调到新办的教师进修学院去了。
1977年,领导上派我组织编辑《汉语谚语词典》,之后,参加《汉语大词典》部分词条的编辑,又重新组织编辑再版《谚语词典》。三部词典的编写组都设在锡师。词典编辑完成之后,去年又留下来参加《无锡地方志·教育志》的写稿工作。这是第三次进弘毅校园,时间也最长,前后有十二年半。
我三进弘毅校园,时间越来越长,感情越来越深。师范的校名有变,“弘毅”的校训未变,弘毅精神永存。锡师是全省少数几个具有八十年历史的老师范之一。原设在苏州的第一师范已改为省苏州高中,原设在上海的第二师范已改为上海市上海中学,省五师,已改为扬州中学,锡师从第三师范、省无锡中学——设有高中师范科,到无锡师范,基本上坚持办师范教育,即使沦陷时期、校舍毁坏,也易地办学。我诚挚地期望锡师一系之地“贯”下去,发扬弘毅精神,以造就百千倍于孔门三千子弟的合格师资和优秀教师。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