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乡土气息“锄头”精神和务实作风 | ||||
| ||||
五四届校友 周京生 我是一九五四届中师毕业生,分配在无锡县。先后在六、七所学校人从事教学和行政工作,风风雨雨几十年,不觉苦和难,始终信心百倍,一心一意搞教育,我的这点精神得益于母校的教育,尤其是母校的乡土气息,“锄头”精神和务实作风,使我终身难忘。 当时的洛师,叫做洛社乡村师范,办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培养乡村小学教师,同学们大多来自苏南农村,出身农家,家境贫寒,衣着朴素。学校置身农村,没有围墙,同周围村庄声息相通。学生不是禁锢在校园里“读死书”,而且经常利用晚间、假日、到农民夜校当小先生,扫盲、教唱,宣传土改、抗美援朝,校内有联欢活动,四乡的村民都由同学相邀来看演出,镇上的篮球队也经常同我们比赛,洛师的乡土气息,哺育了一批又一批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人才。我记得,五十年代的毕业生,都是高高兴兴打起背包奔赴农村教育岗位,没有一个闹情绪的,终身从事乡村教育的大有人在。 洛师的“锄头”精神,是又一个特色。录取通知上的规定,新生入学都要带一把锄头,报到时有老师专门检查。我的一把锄头,还差点通不过。锄头排列在教室后面,整事齐齐,十分精神。在洛师的三年中,我们不仅用锄头种菜、除草、平整操场,大凡生活服务、搬砖运土,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干的,我们从柳浪桥河边,用面盆把大米运回学校,搬回砖瓦、木头、建筑材料。每当收获的蔬菜,看到新建的校舍、平整的运动场,我们的自豪之情油然而生。洛师的“锄头”精神,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特别能吃苦的乡村教师。 五十年代的乡村小学,设备简陋,条件十分艰苦,一般村校都是复式教学,编制很紧,甚至一人一校,乡村教师各门学科都要全教,什么事都要自己干,十分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自己就学会了许多手工劳作的本领。如折纸等,至今还保存着在校自己制的衣架、锥子等作品。引起我孩子的很大兴趣。学校还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治自立能力,当时,学校的空气很民主,团总支、学生会在学生中有很高的威望。学生的事情由学生自己管理,膳食就是由学生会生活部协办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津津有味。我还记得入学第一年,洛师学生会曾主持举办过苏南学生大联欢,搞得有声有色。洛师的务实作风。的确培养了一批具有实干精神的乡村教育人才。 在庆祝母校七十年华诞之际,我认为母校的乡土气息、“锄头”精神和务实作风,既是母校的优良传统,又是母校的成功所在。我祝愿母校青春常在,越办越好,为振兴教育,造就人才再立新功。 |
上一篇 | 下一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