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址:无锡市惠山区钱藕路12号 版权所有 江苏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电话:0510-85522602 苏ICP备15027234号-1 技术支持:江苏连邦信息技术有限公
|
回忆五十年前的学习生活 | ||||
| ||||
三二届校友 徐中玉 华东师大中文系 我于1929 年暑后考入江苏省立无锡中学高中师范科,1932年7月毕业,离开母校已经整整49年了。离开之后从未再回过母校,推想一定已有极大的变化。听说解放后30年来母校办得很有成绩,教学蒸蒸日上,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作为一个老校友,是感到无比高兴的。 虽然离开已快半个世纪,回想当年在母校的学习生活,有些印象还很清楚。校长是周凤甸、陈谷岑。教过我的有吴伯昂、张仲友、马仲殊、施之勉、向宾讽、沈明达、冯毓厚、孙纯一、张式之、刘楚材等老师。读师范科少花钱,供饮食,那时每月伙食费五块大洋,读普通科的同学得缴费。我比较喜欢文史地,读师范科后,对数理化更有距离了,但仍要读一点,记得用的还是英文原版书。我们的寝室在楼上,自修室在楼下,上课时间不能回寝室里去。自修室八人一间,四人一排,对面而坐,背后墙上各有一只木箱放书籍用品。学习一般很认真,自修时间不能讲话。夜自修结束,都回寝室去睡,楼下便熄灯了。规矩很严格,平时连校门也不许出,习惯后,没有人捣乱。“省锡中”三字在社会上相当响亮,无形中大家有责任感,觉得不能坍学校的台。这是一种很好的现象。 三年中印象最深的事是“九一八事变”。整个东北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了,而国民党蒋介石却抱不抵抗主义。事变发生、不抵抗的真相渐被揭露后,群情愤慨,各地大学生纷纷去南京请愿,要求抗日。随着上海各大学学生请愿的洪流,我们也不顾重重困难,强行登上火车,一道赶去了。我们被领到国民党办的中央军校,当晚蒋介石就在警卫森严的大礼堂里装腔作势对大家“训话”,尖声怪气地竭力地表白他是要抗日的,但“攘外必先安内”,大家不必着急,云云。第二天早上他把我们送到中山陵去参观,当晚便把我们赶回无锡了。那时我们年青不懂事,实际他把共产党看成了心腹之患,对日本帝国主义不愿抵抗,唯恐损失了镇压人民的实力。在这前后,我们组织宣传队,到街头、到乡下,四处宣传抗日。记得我曾写过诗文,刊登在校刊上。那时在无锡,省锡中的学生运动搞得轰轰烈烈,总是站在最前面,对其他学校有很多影响。大概已有地下党员在发挥领导作用了吧。 东北淪陷以后,眼看着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同学们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大大增加了。出路在哪里?青年人应该怎么办?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给了我们许多指引,许多帮助。我就订阅了《生活周刊》,对韬奋写的好像每期必有的“小言论”非常爱读。国民党报纸天天在造谣污蔑的“朱毛”“赤匪”,读了《生活周刊》之后,虽然其中并不能进行公开的驳斥,可是在我们心里,多少也懂得一些其实并不是报上所说的那么回事了。 我也是在到了省锡中之后才开始接触白话新文学的。初中时代我在江阴杨舍,读文言文,写文言文,学校图书馆里只有林琴南用文言文翻译的小说能够看到几本。 到锡中后,图书馆里有很多新小说,真是见所未见,大开眼界。教我们国文的马仲殊老师自己就是一位新小说作家,已经出版了《太平洋的暖流》等作品。于是我也开始写起白话文来。解放初年我在上海还见到过马老师,可惜后来不久他就逝世了。 母校那座有个足球场的大操场还在么?省锡中的足球队那时是无锡最强的。还有那个大礼堂、那个阴雨操场,还在不在?操场隔个竹篱笆,便是附属小学了。那时操场围墙外是一片荒地,不远便是城墙。现在一定已被改变得认不出来了。 在省锡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是不能忘怀的。守纪律,勤学,思想活跃,关心国家大事,这些都是好风气。希望母校继续发扬优良的校风,在师生和广大校友共同努力支持下,把学校办得更好,为国家作出更多的贡献。 |
上一篇 | 下一篇 |